然而,一聊起女兒從小到大的「豐功偉業」,話匣子又停不下來,臉上瞬間浮現自豪的微笑。採訪隔2日,張媽媽主動打電話來,說要再補充幾個貼心小故事,還不忘叮嚀我:「一定要寫進去喔!」女兒在外是文藝圈受人景仰的美女作家,但在母親心底,她是善解人意的乖女孩,也是無可救藥的小迷糊,永遠需要人在一旁碎唸提醒。以下是張媽媽的說法:
【張惠菁番外篇】心疼張惠菁遇到「那個事」 張媽媽:3個女兒裡我最對不起她

第二次跟張惠菁的會面,約在大安森林公園。這裡離她家近,她常來此散步、吃早餐。這天,她忘了帶錢包出門,原本就答應要接受側訪的張媽媽,還特地幫她把錢包人肉快遞過來,一臉無奈笑著女兒真迷糊啊。
惠菁在功課方面,從來不用我操心。她很文靜,放學後,她的姊姊妹妹在客廳玩,她就自己坐在旁邊看書。我們家3個小孩都沒有上幼兒園,我有時候會帶他們去東方出版社看書,一般小孩都是看漫畫什麼的,但小學二年級的她卻找了一本《史記》來讀。小時候她的特點就是早睡,作息非常規律,往往吃過飯才7點多就想睡覺了,但是她5點就爬起來,看家裡訂的《國語日報》,當時大概5歲吧。

她讀北一女時,我勸她多讀一科生物,就可以跨三類組考醫學院,但她說她不想要當醫生,我就想說算了。她很喜歡文史,考上台大想填歷史系,我很有意見,想說「出來頂多當個歷史老師要幹嘛!」她坐下來分析給我聽,說讀歷史以後可以到歷史博物館或故宮博物院去上班,也可以當記者,我聽了覺得也沒錯啊,就放手讓她去了。
她原本一直很聽話,到上了高中,變得比較有主見,經常放學不立刻回來,拖到7、8點才到家。我每次問她去哪裡?她說看電影,有時候會去衡陽路的書店看書。我說怎麼不打個電話?她就說來不及啦。每次她那樣子一說,我就吵不下去,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生活中,她的個性雖然有一點迷迷糊糊、忘東忘西,但很有責任感,如果你交代她幫你幹什麼,只要她答應了,一定比自己的事情還重要。而且她心思很細膩,雖然不太會說甜言蜜語,但對家人的付出,會用行動表示。比如她現在跟我住一起,如果發現我手機或什麼東西舊了、壞了,她不坑不響就買回來送給我,你看我包包裡隨身攜帶的這個放大鏡也是她送的,因為我80歲了,看東西看不是很清楚。
我還記得,當年她離開愛丁堡回台灣工作,有一天,她主動叫我簽一張信用卡副卡的申請表,她大概是覺得自己獨立、會賺錢了,另一方面也想讓我買東西更方便吧,那一張副卡是我至今唯一的一張信用卡,我一直用到現在。還有一次,我們隨口聊天說到「18趴」,我當年是小學老師,但後來為了照顧小孩就辭職沒繼續教,我說:「你看別人現在都有18趴,可是我為了你們辭去工作,就沒有了。」她聽了就說:「沒關係你放心,我們以後就是你的18趴。」聽了揪甘心耶!
她發生官司那段時間,我真的很心疼,因為她一直很優秀,從小反正是有獎的她都有份,記得有一次隔天要上台領獎,她迷迷糊糊跌倒了擦傷額頭,變一個大花臉上台。上了台大也是一路拿書卷獎,甚至一畢業就考上公費留學愛丁堡,可是突然間碰到「那個事」,真的打擊很大耶!
她搭機回台灣那天就被移送,我聽到消息也是措手不及,匆匆忙忙從美國買了機票飛回來。那一陣子我自己心裡很難過,讓她一個人回來面對這麼大的事,所以我時常跟我另外2個女兒說:「你們3個女兒裡面,我最對不起惠菁。」我叫她們要想辦法把她救起來,而且以後年紀大了也要保護她,就是各有長短互相照顧嘛。後來她被限制出境,一直到無罪判決,我才帶她去美國找她姊妹一起玩,那次玩回來,心情才比較好一點。
有段時間,親戚都會來關切,我都會努力幫忙辯解:「我女兒絕對不會做那種事情!」我常跟她講:「不要怕!媽媽對你很有信心,一定會支持你,沒有做的事情你不要怕,如果有記者訪問你,就大方一點微笑說『一切交給司法』就好,不需要遮遮掩掩。」後來她被記者包圍,上了社會新聞,我也覺得她表現得很好。那時候有些人把她寫得很難聽,我就說不要管他嘛,最後還是會還我們清白,人家要寫什麼那是人家的事。
我家3個女兒都很堅強,惠菁也不例外,她不太會主動跟我訴苦,但我自己會從旁觀察,看出她有困難或精神上不太好,就會給她一些鼓勵。她打擊真的很大,突然間身體變得很不好,代謝都亂掉,精神上的刺激很大啊,我好怕她憂鬱症,但我也常從旁開導她說:「沒關係啦,這就當作人生的歷練,讓你學習得更成熟,不然一直一帆風順,沒有經過跌倒,不曉得痛。」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