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辛苦2個字,尤利春花了10多年研發,耗資10億元,堅持的原因很超凡,「做泡棉不是為了賺錢,我學佛才堅持做,希望拋磚引玉,讓地球眾生有更好的環境。」開口不離佛,宗教給他的最大體悟,即名利皆過程,「這輩子以為是真的事物,其實也是假的,因為帶不走。」若非超脫得淡然,生意人很難接受不賺錢的事實。
【先輸贏更多五】大火燒掉工廠被傳倒閉 他堅決原地復廠原因很暖心

1997年紡織代銷事業上軌道後,尤利春得知南亞正評估環保泡棉的生意,「當時只有日本做,南亞認為營業額太小,介紹給我。我發現對地球有貢獻就接下來,過程真的很辛苦。」






全程參與工廠建立的小兒子尤淳永介紹說,泡棉是應用廣泛的塑化材料,小到飲料防漏墊片、背包布料、球鞋底、瑜伽墊,大至房子的地板隔音建材、屋頂及管線隔熱材、車身防水隔熱的車材都會用到。但傳統PU泡棉多採用化學架橋方式製造,需加入苯環等化學劑使材料膨脹,燃燒時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危害人體與環境,而環保PE泡棉,則是以電子束照射讓材料膨脹,無毒且穩定性高。
泉碩是台灣首度引進此概念的公司,全靠自己摸索技術,研發10多年才成功量產。尤淳永解釋:「這涉及塑化、熱力和空氣力學,也要懂材料和機械,在日本都是大財團研發。」集結多方專業人才,難免派系鬥爭,已夠讓他頭痛,2010年因管線老舊引起工廠大火,廠房全毀,更燒掉全員信心。

當時外界謠傳良瑋將倒閉,股東紛紛退股,尤利春只能忍痛資遣全部員工,「我全部付資遣費,讓他們可以領政府補助,生活才不會有問題。」員工哭泣離開的背影,一直烙印在尤利春內心,他安慰難過的兒子:「你在屋子裡,看到的只是屋內,屋子燒掉了,你看到的是整個天空。經營事業不能喪志,越低潮就要越堅強。」
復廠時,尤淳永和父親選擇原地重建,「我們希望回來照顧三峽的同鄉,只是在原廠比較慢,花了1年才重新恢復產能。」他找回待業的老員工,保障年薪,積極與工研院、紡研所等產官學機構研發討論,繼續生產無毒環保泡棉,目前主打建材與車用領域。
此時尤利春彷彿廠外老樹,大火時免於祝融之災,至今巍然聳立,指引著明確方向。半退休的他每天到公司2小時,「我兒子都比我優秀,所以我當『顧問』,再幾年,口(指問字下方的口)掉下來的時候,就是『顧門口』。」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