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范家的敏感時刻,兒時起,范琪斐的父親每年向列祖列宗下跪上香時,總無比自責。「我爸有時候還會哭,最近清明節又到了,這個話題又開始。」因為,范家只有三個女兒,沒有兒子。
【達賴送我的禮物1】父親為沒生兒子哭 她的成就遠超出父親想像

出生重男輕女的大家族,但范琪斐的人生從求學到工作一路順遂,直到三十出頭那年在感情上跌了一大跤,暴瘦、想自殺,她看心理醫生,才明白癥結不在失戀,在於害怕嫁不掉,也才驚覺身陷性別框架不自知。接著她專訪達賴喇嘛,更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低頭哭泣,視野狹隘,但只要抬起頭,世界如此大,自身問題瞬間就小了。她成為台灣最知名的駐外記者。她說,台灣如此之小,更該警覺地用力抬頭往外看,才不致與世界脫節。
我大學畢業時報禁解除,所以第一份工作就是記者。
但范琪斐描述這段家務事時別說落淚,連一絲怨嘆也沒有,總當成趣事,又說:「我媽媽從小就告訴我們,妳們絕對不輸男生。」我們與她初見面是在電視台,錄影棚裡的她說話快口條順,偶爾吃螺絲或設備出了點小問題時,只聽她流利飆出「Shit」等字眼。第二次見面在馬場,愛騎馬的她一身勁裝步入馬場,少了急躁,但霸氣依舊。
她的髮色有些花白,但五官精緻,本人比螢幕上漂亮許多。不染髮的女主持人極少,她解釋:「我是刻意保留白頭髮,我希望雖然五十多歲還是可以很美很有活力,而不是染髮讓自己看來少個十幾二十歲。五十歲有五十歲的好看,我們社會的年齡歧視太嚴重了。」

54歲的范琪斐曾是台灣知名度最高的駐外記者,任TVBS駐美記者十多年,去年,范琪斐與美籍丈夫Roberto Araiza雙雙退休,二人回台定居,但她閒不下來,開了新節目《范琪斐ㄉ寰宇漫遊》。三年前她就曾回台出書,都說台灣人不讀書、不看國際新聞、記者智商三十,但她的《買槍、養馬、呼大麻: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不到一個月就二刷,她寫對美國文化的觀察,文字生動、觀點銳利。
她這輩子沒做過別的行業,「我大學畢業時報禁解除,所以第一份工作就是記者。」那時正逢台灣天翻地覆,黨禁、戒嚴、報禁陸續解除,然後是野百合學運,「你知道那有多charming(迷人)嗎?每天出去跑新聞時你知道你在寫歷史。」幾年後她到紐約讀傳播研究所,畢業時又逢有線電視解禁,順利踏入電視台,一做至今。
從紐約、華盛頓到洛杉磯,范琪斐專訪過無數名人:影星李察吉爾、安潔莉納裘莉、達賴喇嘛、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而這些,又怎是當年哀嘆生不出兒子的父親能料到。
吃飯是男的大人先上桌,接下來是小孩,媽媽跟媳婦只能在廚房吃剩菜。
范琪斐祖籍新竹,范家在新竹是大家族,但范琪斐的爺爺姓甘,伯叔阿姨也姓甘,唯獨范琪斐的父親從母姓、姓范,「好讓奶奶那一支有傳人,奶奶那邊是單傳。」范琪斐曾在書中描述:「范爸可能從小就被教育,他此生最大的任務,便是將范家這支香火傳下去…我從小的記憶,便是范爸每逢祭祖,常在祖宗牌位前痛哭流涕,指著族譜說,萬一他的名字是這一支的最後一個名字,他死後無顏去見祖宗。」

母親壓力很大吧?「我媽媽壓力非常大,她又是媳婦。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在鄉下吃飯是男的大人先上桌,接下來是小孩,媽媽跟媳婦只能在廚房吃剩菜。但我媽媽在她們那年代算是新女性,她在奶奶那邊應該是不得疼的。」太有主見?「太有主見,加上種族因素,我爸是客家人,我媽台灣人(閩南人),在那時也是個問題。」奶奶希望娶個客家媳婦?「當然了。我相信我媽當媳婦時是滿辛苦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