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琪斐的父親是法院書記官,母親也是法院職員,「所以我本來一直覺得長大後一定是當律師或法官。」北一女畢業後她也考上東吳大學法律系,雖然後來成為記者,她至今仍保有法律人的思考習慣,寫新聞時講求邏輯清楚,直到現在跟年輕同事們談議題,也要求正方、反方…多角度意見。
【達賴送我的禮物2】她失戀想自殺 幸好達賴救了她

但說來也幸而范家沒有兒子,「所以我們家感受不到差別待遇,我有個北一女的同學家就很誇張,她家七個女兒一個兒子,有一次有人送來一箱高級蘋果,七顆,她說她們七個女生一口都沒吃到,爸媽把七顆蘋果全部給兒子吃。」
她有一雙記者之眼。那天騎完馬,她與丈夫至美食街用餐,她注意到一位拉麵店員工,「他說要去一下廁所,一直喊對不起、對不起,然後走出拉麵店他就拿出手機,可能需要回覆什麼,但店內不能用手機吧,結果店長馬上追出來,問他上廁所為什麼要帶手機,他只好當場把手機收起來,又一直說對不起、對不起,廁所也沒上就回店裡了。」
但她馬上補充:「我不會完全怪店長,可能是上面這樣要求店長。我們也只看到切面,不知道前面發生什麼,也許這員工平常就喜歡找藉口看手機,不用太快下結論。可是,年輕人就算要看手機好了,又有什麼了不起呢?我們的勞動條件實在太差,連這種餘裕都沒有。我看到那一幕,心頭很難受。」
達賴喇嘛把很高深的佛學歸納成容易執行的典範,告訴你快樂的真諦。
范琪斐與先生Roberto在紐約相識,Roberto大她7歲,是醫生,二人於2004年結婚。在此之前,她曾經歷一次嚴重情傷,「現在看當然很蠢啦,但那時嚴重失眠,也沒辦法吃東西,暴瘦,後來得看心理醫生,因為有自殺傾向。」她回憶,那次之所以傷得重,除了感情長達數年之外,失戀時她恰好三十出頭,「一般女生差不多該結婚了,所以我危機感很重,很害怕。」
直到某天,心理醫生問她:「妳為什麼對單身這件事這麼恐懼?」她一愣。醫生是韓裔女性,「她說她明白亞裔女性的壓力。那次之後我才開始認真想,為什麼我一直覺得結婚是唯一的路?為什麼不能單身?」性別框架無所不在,只是她以前從未意識到。

讓她豁然開朗的,還有達賴喇嘛。1999年達賴喇嘛訪美,范琪斐那時仍未完全走出情傷,但為了專訪只好努力讀達賴的書,怎知讀著讀著,成了人生轉捩點。「達賴喇嘛把很高深的佛學歸納成容易執行的典範,告訴你快樂的真諦,他真的是得道高僧。」她說,那時才驚覺:「你在哭時把頭埋起來,就只能看到這裡(眼睛下面),但你抬起頭就會看得很遠,世界變大時,你的問題就變得很小。那對我的人生有莫大幫助,後來不管工作或情感上挫折,當我心情非常壞,可能掉下懸崖時,我就告訴自己現在要休息,或者不要鑽牛角尖、換個角度想,設法把自己從坑裡面挖出來。」
工作挫折是家常便飯,「最可怕一次經驗,是我訪過柯林頓時代的副總統高爾,但連很多T台同事都不知道。」那時高爾剛卸任,拍了後來拿下奧斯卡獎的環保紀錄片,「我好不容易約到專訪,花這麼大力氣,結果只播一、二次就沒再播了。反而採訪安潔莉納裘莉、李察吉爾這種,他們隨便講一些什麼,就是那天頭條,從頭run到尾。」
-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