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成長記1】她是愛哭的鄰家女孩 也是金馬獎典禮上的女戰神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傅榆善感易哭,這可能源自於童年受到壓抑的那段回憶。她的先生楊彞安說,她去戲院看電影時,也常常暗自掉淚。
傅榆善感易哭,這可能源自於童年受到壓抑的那段回憶。她的先生楊彞安說,她去戲院看電影時,也常常暗自掉淚。
去年底,導演傅榆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一席得獎感言卻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爭議人物。
她的人生堪稱順遂,因為對身分困惑開始拍紀錄片,卻哭著道出自己孤獨的童年陰影。孤獨是她創作的動力,在拍攝學運明星陳為廷與蔡博藝投入社運的過程中,漸漸找到歸屬感。
她自稱是粉絲,把理想投射在2位英雄身上,但期待落空。如今粉絲長大了,她反省自己的天真,把青春留在電影裡,也映照出瘋狂造神的台灣社會。
採訪不到5分鐘,傅榆哭了。
我問她,《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紀錄學運領袖陳為廷和中國留學生蔡博藝爆紅的過程,現在妳是否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她答:「完全能感同身受。」那是什麼感覺?「不好的感覺。」說完陷入一陣沉思,她一身的素黑衣褲,感覺就要淹沒白皙清秀的臉孔。她斷斷續續說了幾次「不好意思」,眼淚已從黑色鏡框後方不停湧出。
一段領獎感言,金馬獎成統獨戰場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她第一部紀錄長片,就獲得台北電影節和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雙重肯定,也確定獲得角逐奧斯卡的資格。電影講述三個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包括熱血的學運明星陳為廷、來台留學的中國學生蔡博藝,和關注政治的紀錄片工作者傅榆自己,他們的生命因社運而交織,也逐漸產生變化的過程。擔任金馬評委的導演楊雅喆說:「我很喜歡這部片,導演不以社運事件切入,而是輕巧地找出自己內心最大的疑惑,即所謂的認同,又從另外二人身上看到台灣關於認同問題的困境。」
用傅榆自己的說法,這是一部「粉絲成長記」,「粉絲」指的是她自己。「我把自己好與不好,很不堪的,很糗的,全放進片子裡,它看起來在講政治,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它沒有明確定位,全部感受都交雜在裡面,可能我就一直處在尷尬中間,那就是我的東西。」她的聲音細微,語氣稚嫩,和她在電影裡的旁白一樣。
去年底《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傅榆(左)上台領獎時激動落淚,就連沉甸甸的獎座也鎮不住她顫抖的雙手。(林弘斌攝)
誰都沒想到,這個輕柔的聲音,在去年底領取金馬獎時說出充滿力量的話:「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接著中國演員涂們上台以「中國台灣」笑臉回擊,讓兩岸奇詭的政治氛圍火上加油,頒獎典禮頓時變成統獨戰場,傅榆的得獎感言成了眾矢之的,有人罵她是「台獨分子」,有人讚她是「台獨女戰神」。
因為陳水扁,政治對我是種陰影
稍早,在咖啡廳的角落,她身體蜷縮,雙眼直盯前方,我向她打聲招呼,她才像隻受驚的小白兔回過神來。坐在我面前的人,明明36歲了,看起來卻是一派溫和易感、淚眼婆娑的鄰家女孩。
女孩出生在台北中產家庭,爸爸是馬來西亞華僑,曾在大學任教,媽媽是印尼華僑,曾開設補習班,二人在台灣相識結婚,生下她和一個妹妹,「我媽有張九歲的黑白照片,我忘了她拿著國旗還黨旗,寫著『我熱愛祖國』,他們覺得祖國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國民黨。我從小到大跟著這種意識形態走,以為世界就是這樣。」
她讀政大廣電系時,有次在餐廳吃飯,電視上出現陳水扁,她以為批評陳水扁可以取得同儕共鳴,沒想到此舉激怒了好友,「當時有種感覺,談到政治就很容易吵架,所以不談最好,覺得政治好像不關我的事,卻又會影響朋友間的感情,我們後來就漸行漸遠了。」她一臉困惑,給人一種無辜的感覺。
後來她看見大學教授郭力昕在文章裡提問:為什麼台灣解嚴那麼久,卻很少年輕人拍攝跟政治相關的紀錄片?「我有被激勵,如果很少人做,我要不要做做看?但政治對我是種陰影,我很困惑政治跟我的關係是什麼?我想透過紀錄片找答案。」

傅榆小檔案

  • 1982年生於台北市
  •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 得獎紀錄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獲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 主要作品
  • 2008年 《大家一起照鏡子》
  • 2012年 《藍綠對話實驗室》
  • 2013年 《我在台灣,我正青春》
  • 2014年 《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
  • 2015年 《完美墜地》
  • 2018年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不曾消失的台灣省》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