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台灣不敵中國廉價洋菇崛起,吳天賜斥資近百萬元添購冷凍設備,從日本引進水產罐頭技術,將現有工廠轉型做水產罐頭加工。少了強人父親當靠山,又從農產跨界水產,才30歲出頭的他,如何說服作風保守的父執輩股東?吳天賜淡然地說:「就是用業績讓大家心服口服。」
【18歲接班變霸主3】繳稅楷模遇台幣升值 營收腰斬迫轉型

父親倒下後,吳天賜就開始參與決策,因洋菇產季是11月至隔年2、3月,蘆筍則要等到5、6月,為填滿產線空檔,在國外客戶引薦下,他決定利用台灣近海水產,生產螃蟹、蝦仁沙拉罐頭出口美國市場,毛利單價是洋菇、蘆筍的數倍。

有鑑於螃蟹、蝦仁等水產罐頭原料不甚穩定,他說服二哥聯手投資順天漁業,引進有聲納、油壓設備的日式圍網船,在東岸黑潮流域捕撈鯖鰺科魚,「這種圍網船都是靠燈光捕魚、天黑作業,漁船出海後很多事情要聯絡,晚上不太能睡覺,大家不太願意接。」隨著日籍船長退休,他陸續將船賣給台籍船員,自己只負責向固定船家收購漁獲。

解決原料問題後,吳天賜又將過剩漁獲製成冷凍魚,出口做為鮪釣船魚餌,外銷到東南亞、非洲、中東,1984年營收高達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8億元),曾拿到宜蘭繳稅楷模。外銷事業穩定後,有將近10年,吳天賜為了2個兒子的教育,長住美國,偌大事業則交由小弟吳宗賢管理。

比起哥哥的嚴謹寡言,吳宗賢顯得外放、愛開玩笑多了。他自嘲:「我原本是國中老師,覺得自己個性不太嚴格,怕誤人子弟,還是回家吧!」吳宗賢進公司不到3年,就碰上美元兌新台幣一路從40元貶至28元左右,外銷失去競爭力,營收一度慘遭腰斬,不得不再次調整腳步。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