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的專輯,雷光夏這個名字也出現電影配樂中。這名字是亮的,但不是轟然扯天的聲音,而是在長年的聲音祕境中、能量潛行伏流,你總是認得她的聲音。這位雨田小姐,她不是如印度神祇因陀羅手執金剛,以雷電為武器,那樣如同雷與電的神力;而是,真如一閃,世界就靜悄了;而是,雨水靜謐一滴一滴,滲透進入田的中央。地與心被潤澤了,傷被釋放了。
【盛夏隱隱有雷1】 到場半小時沒人發現 「隱形」特質讓雷光夏感到幸運

從甲骨文溯源,雷,是由電與輪所構築的字。當它雷電閃閃,結合光與夏,讓盛夏出生的雷光夏,名字之中,有了雷有了光有了夏。
原來,盛夏的雷也可以隱約至此。
回到雷光夏4年前發上一張專輯時,林強曾問雷光夏為什麼要再發個人專輯,因為同為配樂者,他覺得音樂可以為影像服務就是件很幸福的事。但雷光夏說,自己的歷程與林強是不一樣的,她不曾一下被推到最前方,她可以慢慢走著,甚至是見聲不見人的。
你不見得能認得出雷光夏是誰,但肯定知道她的聲音。從專輯、廣告到電影配樂,她的聲音低低的、寧靜的走著,若想像聲音走著如同螢流,一路抵達祕境,你見著樹,有了林的形貌,她的音樂就是引路到深潭的指標,而當中能量的確是可以被傳遞的。
雷光夏發片量精簡,近年少有演出的她9月要辦演唱會。否則,她人常常像隱形一樣,真的是光,在,也不在。雷光夏講起一個自己彷彿可以隱形的小故事,比如,跟她約好的人,在場跟其他人已說了半小時的話,才問「光夏來了嗎?」其實雷光夏早就到場,卻不引注意地、輕手輕腳像個最熟練的採集者,收集聆聽著這世間各種聲音與波動。
她形容有這種特質是幸運的。「你可以慢慢去蒐集一些東西,人家是不太會注意到你的。」更或許,要這樣的特性,才能吸納更強烈的光與擾動。

如同可以一聽再聽的古典樂與爵士樂,雷光夏十幾歲時寫的歌,仍如微風與細雨,在那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都一樣柔軟成立著,是以同一個主題加入時空變項的變奏曲。
她看待世界的透鏡就是音樂,而由物質組成的大自然總使人有超乎物質層面的體驗。「音樂就是波長。而波是最能跟萬事萬物溝通的東西。音樂,真的就是一個很奇妙的介質,有幸擁有音樂的能力,不一定要多有能力,只要喜歡音樂的,就是可以感受到那個我們眼見仍無法詮釋的世界。」
場地提供:青田七六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