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香港大遊行紀實之3】不少港人想移民台灣 勇武派漸獲認同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8月18日夜間,示威民眾聚集政總外,其中不乏勇武派人士。
8月18日夜間,示威民眾聚集政總外,其中不乏勇武派人士。
除了個人上街,當天更見到不少以家庭為單位的抗爭者。49歲的吳丹尼(化名)一家7口浩浩蕩蕩,帶著妻兒,以及3個姊姊同行,兒子、女兒分別為9歲、7歲。吳丹尼說:「在家裡的時候,會給他們看一些影片,很多衝擊、流血事件,他們都懂的,兒子敢看,女兒不太敢看。」「但躲在家裡沒用,如果大家都不盡一份力,香港就更加完蛋了。」他指著女兒:「她以前曾說長大要當警察,我跟她說,不可以。」
吳丹尼曾任職於媒體,他的朋友之中,若有孩子的,十之八九打算離開香港。近期之內,光是移民公司的說明會,他就陪著親友聽了好幾場,眾人尤其對移民台灣有興趣。他說:「我跟朋友討論過,孩子如果留在香港,未來就三條路:第一,投共,保證你節節高昇;第二,抗爭,但你要有心理準備會遭到孤立,無法有很好的發展和晉升;第三,當順民,把想法往肚子裡吞,有什麼不滿就偷偷上臉書抱怨一下就好。」但是,這三條路,他都不想讓孩子經歷,「現在有第四條路:走人。不走不行,如果不離開,無法跟下一代解釋你們要怎麼辦?」

此後不分「和」與「武」?

想救香港的人不止一種,10週以來,「和理非」和「勇武派」引起廣泛討論,兩派逐漸發展出默契,卻無明顯共識。「和理非」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模式抗爭,例如2003年港府計劃強推《基本法》23條,立法禁止「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竊取國家機密」行為,導致超過50萬人上街,港人和平上街抗爭,反映公民社會秩序良好;每年六四晚會、七一遊行也被認為是和平示威的展現。而「勇武」則如其名,走在抗爭最前沿,主張暴力抗爭,2016年的魚蛋革命(旺角警民衝突)即是一例。
49歲的吳丹尼(化名)與參加遊行的一對兒女。
一部分輿論認為,勇武抗爭者的暴力衝擊、私刑行為,是對這場運動的傷害。不論日前在機場,遭示威者綑綁圍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記者事件,或其他暴力衝擊,都讓接連幾場和平抗議難以撕掉「被騎劫」的標籤。和平示威者不論是否和勇武派劃清界線,都會遭到不同立場人士的指責。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8月12日發表《「反逃犯條例修訂示威」現場調查報告》顯示,6月期間,有一半示威者認為「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示威已經沒有效用」,愈來愈多示威者認為「激進的示威手段可以令政府聆聽民意」。這份報告亦顯示,認同「激進手段令社會上其他人反感」的受訪者亦大抵佔多數,這說明示威者並非沒有考慮過社會上其他人對示威的觀感。數據顯示,今年7月期間,市民對「在政府一意孤行的情況下,抗爭者使用武力是可以理解的」說法,認同感明顯上升。
另一份香港市民近日在網路上發起、樣本超過9萬3000人的問卷調查則顯示,93%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和理非」。這群「和理非」人士之中,能接受的前三大示威方式為:罷工、在沒有不反對通知書下遊行,以及不合作運動;至於破壞警署、縱火、破壞公物等抗爭手段,支持度只有6.5%至16.4%。不過,有87%「和理非」受訪者表示,不會跟「勇武」切割。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