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專訪4】70多歲還在街頭拚民主 梟雄已老只能在媒體王國稱王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媒體人卜大中曾撰文評論黎智英,把報刊看成商品,不在乎政治問題,也沒有歷史使命感。如今卜大中修正了對黎智英的評價:「老實說,我現在敬佩黎智英。今年夏天到現在,他七十多歲了還在街頭拚民主拚自由,應該給他尊敬。台商、港商、外商過去幾十年拍大陸官員馬屁,博取方便利益,黎智英從(六四事件後)罵李鵬王八蛋開始,就跟中國對著幹。」但卜大中也直言:「如果黎智英把名利看很淡,就不會來辦報、惹那麼多事了。」
「他老啦,我也老啦。」卜大中從2003年進入《蘋果日報》至2018年退休離開,見過最風光的壹傳媒和顧盼自雄的黎智英,「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最後一句,卜大中停頓了一下,沒有講完,只說憂心共產黨因素,恐怕就是要吸乾拖垮黎智英的媒體帝國,「差不多了」。
「黎智英是一個願意嘗試創新的人,但我覺得自從紙媒下來之後,他找不到方向。」無獨有偶,台灣資深編輯人、前《壹週刊》副總編輯康文炳同樣記得黎智英的意氣風發(以及他總是提醒同事要謙虛),卻也提了梟雄的老去,「人就是老了。思考、和時代的關係都脫節了,這是無可奈何。」他認為壹傳媒轉型雖不樂觀,但蓋棺論定還太早,畢竟黎智英在商業上做任何調整,速度向來極快。
他(黎智英)扛著壓力,讓記者繼續做民主和社會運動報導。
香港不能沒有黎智英嗎?一名港蘋員工說,那不如說香港不能沒有《蘋果日報》。「香港大眾媒體之中,我們應該是最自由的。」他說:「被裁了的員工不算,黎智英對員工還是不錯的。他扛著壓力,讓記者繼續做民主和社會運動報導。」
「當然會跟他有不同看法,從傘運到現在,我們在前線同事會更同情勇武派,但黎智英主張和理非的抗爭方式,大家就不聽他的。」這名港蘋員工說,黎智英是生意人,一定要賺錢,「但一般人要賺錢的話,不會開報社,可能用更舒服的方法去賺。他家被丟汽油彈、被跟蹤、兒孫被騷擾⋯我不知道除了黎智英,誰能扛得住那種壓力。」
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港警發射催淚彈,黎智英(黃圈處)在煙霧中踉蹌而行的照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亦有員工覺得他像1940年代美國經典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的主角,電影原型為1920年代美國黃色新聞大王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歷經報業巔峰,掀起的黃色新聞浪潮,稱得上腥羶色報導的超級始祖。問黎智英同意這樣的類比嗎?「亂說,他錢比我多這麼多,他影響力在美國這麼大,我不能跟他比。」
《大國民》的主角、媒體大亨凱恩始終惦記的,是外人無以探悉的他的童年創傷代號:玫瑰花蕾。於是我們自行腦補了黎智英心中的玫瑰花蕾,也許僅僅是那個不自由、又想自由的童年。
至少我們知道,當生意和世道都不再肥甜,媒體大王依然霸氣地當著他的大國民。但71歲的黎智英心中向慕的,會是什麼樣的國度呢?是那個他逃出來以為能安居、如今卻令人不忍再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嗎?抑或同樣讓他希望又失望、最終沒去領中華民國護照的台灣?或許,他還是寧願待在自己打造的媒體王國吧。歷經算盡與被算盡,人生加減乘除,誰都可能等於零;而自由,卻從來不是一場零和戰役。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