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期間,藝術家羅懿君與她從台北信義商圈一路逛到夕陽西下的大稻埕碼頭。羅懿君說:「她拿起相機時,神情非常篤定有自信,她會抓住光影的瞬間,並以攝影呈現日常景物裡忽略的趣味、詩意和動人的細節。放下相機的她就像一位小女孩一樣。以材質來比喻Joan,我會說她是一張素色的紗網,能夠過濾這個世界,呈現世界的倒影。」
【移工攝影師3】幫傭也能有夢想 她收到美國攝影工作邀約

孤單是攝影作品的核心,是內心的暗房,只有攝影能讓她捕捉一絲光亮。她習慣不斷自問:「我會問自己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儘管我的人生很多失敗,但我要正面思考,如果不正面思考,我會被視為失敗者。或許有時候我一直失敗,但我真的覺得那是一個預備的過程。所以,只要時機是對的,我會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
Joan對我們說,她會花3個月以上的時間,檢視自己拍下的照片,她發現拍下的照片跟她當天的情緒有關。搭地鐵時,她常與同是跨國移工的姐妹攀談,有時會聽到傷心的故事:「她跟我說雇主沒給食物,她照顧的孩子會打她(耳光)。」於是那天的照片,就充滿銳利的線條、暗影、人的倒影。如果聽到開心的糗事,像是雇主問會不會做某道菜,幫傭明明不會又裝模作樣說會,那天拍的照片就變得有趣,她笑著打開手機讓我們看這一些照片,豬肉攤的老闆的頭變成吊在半空的磅秤,而公園老人的頭,變成孩子吹的泡泡。

不再自卑 坦然面對經歷
「我一直是個壓抑的人,只有攝影能夠使我分享生命。」壓抑的人多夢,問她有什麼樣的夢境?她聽成夢想:「我小的時候很想成名,但是我們家的條件幾乎是不可能的。後來家庭幫傭成為我的代名詞,再後來,我意識到任何人都有權利有夢想,還有實現它們的權利。」那夢境呢?「喔…我夢到我成為一個歌手。5個月前,我夢到自己到50歲還在幫傭,我在洗衣服、掛衣服、燙衣服,大概一年前,我也夢到我在拍照,因為你會需要一張好照片來延續作品的質感和調性。」
她曾經為幫傭的身分感到自卑,去年在菲律賓駐香港大使館辦了個展後,坦然面對,「如果我沒有經歷過那些,我就不會成為現在的我。」但對於未來她仍猶疑,是要在菲律賓開攝影工作室做婚紗、人像攝影?還是接受美國攝影工作的邀約?離開兒子10年畢竟太久,過去每次跟兒子通電話,兒子總問她什麼時候回家?這次來台灣,12歲的兒子又問她:「妳怎麼又要走了?」
她以自己為例子,鼓勵家庭幫傭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我不只是一個幫傭,我拍照,拍照就是我的夢想。有時候我們只做夢但不執行。我們害怕飛高一點,因為我們怕會失敗。有時候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失敗了,就再站起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