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家印象中的「綜藝咖」,搖身一變成為「電影人」「創作咖」,阿Ken的身分轉換得有些突然。但沿路上既沒有人拿著鈔票利誘,也沒有人大敲邊鼓,是為了什麼要換跑道?「因為我們在演短劇的時候自編、自導、自演其實都有碰到。短劇自己排,『這個腳本怎麼好像有點問題』,表演者就會自己改,或者說前輩會改給我們看,其實就是在編了。當然電影跟短劇也不太一樣,不過出發點我覺得蠻相像。」
【鏡大咖】離奇生成的創作自信 阿Ken

提到阿Ken就想到《全民大悶鍋》,不然就會想到《大學生了沒》、納豆,結果現在他升格當導演、拍完了電影,一下子就跟我們熟悉的他大不相同。人不會好端端地想要改變,一定是受到了什麼刺激,是吧?!

進擊電影咖 阿Ken
1978年1月25日生,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戲劇系畢業,2002年演出電視劇《天下無雙》出道,以電視節目《全民大悶鍋》《大學生了沒》走紅而廣為人知。最新作品為自編自導自演電影《練愛iNG》。
與納豆可以合拍很長的史詩電影
過往電視節目《全民大悶鍋》的經驗,鋪陳了這段創作之路的起點,但阿Ken的電影《練愛iNG》刻意沒有邀請以往合作過的班底,甚至連老搭檔納豆都沒找,他說:「如果一開始就找這些最要好的、大家印象最深的,有可能變成是讓觀眾覺得,『《全民大悶鍋》的電影版嗎?都是這些人?』」為了不掉入既定印象,所以只邀請私下有一些交情、在螢光幕上比較少合作的朋友,捨棄了納豆。
「納豆自己本身有副業,看到他發揮其他方面的才華、興趣也好,這稍微有點激勵到我,『我到底要幹嘛?』『我還能幹嘛?』『是不是可以做點別的、怎麼樣?』」阿Ken說被這樣一激,讓他勇於跨出了舒適圈,走上一條比較充滿挑戰的道路,「他因為做生意結交朋友、又發展新的東西,我覺得這很強,雖然他有些生意做得不是很順。」唉呀,真的只有好朋友,講話才能這樣直接不修飾,這兩個人應該做個吐槽大會的,阿Ken說:「應該是可以,會變成一部很長的史詩電影!」

電影創作到底難不難?阿Ken說等靈感、找靈感過程有時很冗長,「而且永遠不知道,『完了!我這到底什麼時候才寫完?!』永無止盡的感覺。」唯一擺脫恐懼的想法,就是活在當下繼續寫。加上原有的工作持續交錯進行,有時候需要額外的時間才能回到創作的世界,「有些時候,你就是一整天,都進不去!你可能花一整天、一整晚,寫不出個半頁。」
小小8分鐘短片解決籌資難題
然而真正的重點也不在創作這件事,而是如何看待自己,「回歸到自己本身,到底還可以做什麼樣不同的東西?還是別人說你可以就可以,別人說你不行就不行,我覺得要做很清楚的判斷。」因此這一路上聽到各種質疑的聲音,是哪來的自信?
阿Ken說:「我發現,賈伯斯、稻盛和夫、伊隆馬斯克,這些所謂最聰明、最有創意、甚至最會賺錢的人,在他們的人生,某個時機都被強烈否定掉。」賈伯斯被自己創辦的蘋果電腦掃地出門,伊隆馬斯克想發射火箭不被美國太空總署支持,「他們才是真正推動這個世界的人,連他們都被這樣否定過,那我有什麼好抱怨?抱持這樣的希望,可不可以做一點東西讓別人看到。如果讓大家喜歡、有點啟發,我們就是變成更有價值,所以我就衝了。」

當然充滿熱血衝去做是一回事,但懂得如何執行更是另外一回事,加上阿Ken又身兼編劇、導演跟演員三重身分,對一個首度嘗試拍片的人而言,瞬間就把難度提升到最高,如果這不是自找麻煩,那什麼叫做自找麻煩。
「我剛開始就設計了時間分配,前面花好一大段時間跟演員溝通,跟他們對戲,該討論的事情都討論完了、溝通好了。變成我面對現場的時候,就可以花多一點時間在導演這個身分上面。」
還有一個相當考驗創作熱情的,就是籌資,演藝資歷豐富的阿Ken並沒有因此占了優勢,「如果全部都是找朋友的話,我覺得這個就比較變成是一次性的支持。他們本身可能沒有在做這個,突然之間被拉來,我覺得這個讓大家壓力有點大。」

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先拍一支8分鐘的短片,「也是我自己導、自己演、自己編,希望用那個告訴大家,真的自己可以做這個事情。」說服投資人的過程就是溝通再溝通,「最終我自己也要丟錢出來,因為人家會覺得說,你要弄一個對你來說,這麼重要的東西,你怎麼不願意投資?所以我也是一樣要投錢。」
做一件刷記憶存在感的事情
《練愛iNG》描述一個對愛情沒有信心、也沒有把握的男人,怎麼誤打誤撞接近心儀的女孩,儼然也是阿Ken在追求創作人生的另外一個縮影,想知道究竟自己有沒有創作者的靈魂?所以有找到答案嗎?能夠接受事實嗎?「如果發生的事情都差不多,人類對記憶會混淆,這到底是2018年、還是2017年發生的?當你2年都在做差不多的事情,到底事情發生在哪一年,都搞不清楚。」

相反地,如果做出全新的發展,記憶會非常清晰,「你每個步驟都會非常清楚,『對,那個時候,我就是怎樣!』我覺得這對於活著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如果你活了30年,發現你的記憶是有點融在一起、沒有特別深刻、特別清楚的話,就覺得活那麼久,跟活短一點其實差不多。」
阿Ken說,到頭來,創作之旅是給自己的生命,在這段時間留下印記,就連宣傳訪問也不例外,「看電視節目多少會看過阿Ken,認識了十幾年,就好像在身邊的朋友一樣。現在你看我做這個事情,對你的人生有沒有什麼樣的影響。你可以看完電影後覺得認同,或者說:『啊,不是只有你可以,其實我也可以!』能夠影響到某些人,我覺得這個是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一件事。」

場邊側記
其實我一直覺得喜劇背景出身的人,對於如何拿捏所謂的寫實氣氛,看透人性陰暗面,都有特別的觀點,像是去年好評的《小丑》就是很棒的例子。但可惜的是,台灣還沒有這樣的嘗試。
阿Ken覺得如果他離開喜劇風格的話,恐怕會在籌資上遇到更大的困難,「比較文藝、或比較冷門主題,投資方就更不願意。」但如果用喜劇的風格,給大家一些啟發,「我覺得這比較能夠讓所有人覺得說,『這是有可能』『可行的』。」
- 造型:李詩文 服裝提供:All Saints 化妝、髮型:羅南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