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那年,李俊頡在澳洲工作,一場海外生涯,卻成為誘發他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導火線。他一度深受幻覺與幻聽所苦,還闖入澳洲的軍事重地、住進當地精神病院。
【回甘人生番外篇】思覺失調是慢性病 台灣每百人就有1人

去年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出發,討論被害者、加害者和其家屬的困境,也引發外界對於新聞媒體自覺,以及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的關注。
但,思覺失調症是可怕的疾病嗎?思覺失調症患者是具有暴力傾向的不定時炸彈嗎?那些新聞中出現的隨機殺人案,是否都和思覺失調症有關?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指出,思覺失調症不是罕見疾病,而是一種慢性疾病,台灣平均每1百人就有1人可能患病,其實,只要按時服用藥物或施打長效針劑,患者都能擁有正常的工作與社交生活。
「其實,我從來沒有怨恨生病這件事,可能我比較幸運,不是天生遺傳思覺失調症,好發率不高。」提起生病的過往,李俊頡一點也不避諱,態度相當坦然,「我不擔心被歧視,走過這一遭,我比較能夠用同理心思考,為什麼別人會這樣子想,如果今天換做是我,我會不會是這樣想?」

李俊頡形容,生病時的當下,就像腦子裡出現某種聲音在跟自己對話,「不是你叫那個聲音不講話,他就不講話。」回憶起第一次發病,他沒有多想,甚至沒有任何病識感。「就是有一天睡覺醒來,腦子裡突然覺得有人在跟我講話,說我今天不能待在家裡、今天必須離開家,不然會有危險。」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是李俊頡的主治醫師,他接受本刊電話訪問時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疾病,可視為一種慢性病,其主要成因是生物性的腦部出現問題,在病徵出現前,無法事先預防。
「台灣平均每100人,就會出現1位思覺失調症的患者。」蘇東平解釋,雖然思覺失調症嚴重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但一般情況下,透過藥物治療已可有效降低幻聽和幻覺出現的頻率。然而,為了避免患者忘記服藥,現在也有新一代的3個月長效針劑,可持續維持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穩定的病況。

蘇東平認為,外界無需將思覺失調症患者汙名化,避免患者諱疾忌醫,一旦發現自己生病了,只要儘速就醫,學習著疾病和平共處,都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而目前病況穩定的李俊頡也希望透過過來人的經歷,讓外界更了解思覺失調症。「因為生病,我開始慢慢認識一些病友,我發現他們一直渴望回到社會、回到一般人的生活。他們非常努力讓自己維持最好的狀況,不希望被別人用異樣眼光的看待,而不只是患者,很多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醫師團隊,都很努力在幫助我們。」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