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像是一道橋1】她父親是西螺大橋續建推手 舊照片背後的祕密藏了87年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李雅容小時候常跟家人到濁水溪搭竹伐遊玩,西螺大橋建造完成時是綠色,後來整修才漆成現在我們熟知的紅色。
李雅容小時候常跟家人到濁水溪搭竹伐遊玩,西螺大橋建造完成時是綠色,後來整修才漆成現在我們熟知的紅色。
李雅容出生於二二八事件發生的1947年,那一年父親李應鏜做為台灣仕紳菁英,槍口下與國民黨政府周旋保人,擔任鎮長又推動西螺大橋續建,在當時屬世界第二大橋,連接濁水溪阻隔的南北交通。
大橋與父親設計的洋樓,是李雅容最美的童年回憶。然而父親肺疾過世,留下要後代遠離台灣的遺言,於是整個家族搬遷,後來更離開台灣,地方歷史從此缺落。
7年前,李雅容承接二姊的囑託,從父親的遺物與舊照開始找資料,以優雅嚴謹的態度,寫下父親的事跡與家族史,讓自己的思念像一道橋,串接了台灣歷史,以及人的命運。
如果我們不在旁邊,優雅的李雅容或許會忍不住哭了起來。
當舊照片被攝影記者從相冊上小心取下,背面隱藏了87年的字,終於來到73歲的李雅容眼前:「大學部進學紀念、1933年5月20日、在京都同志社大學。」那是父母婚後前往日本求學,在寫真館拍下寄回台灣的照片。

寫信爭取美援 續建大橋推手

看到父親的字跡,李雅容很激動,雙眼紅了,喃喃說了四、五遍:「我寫的沒有錯、我寫的沒有錯…。」7年前,她開始寫父親的傳記《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從父親出生的1909年到1959年過世的時光,人事時地物皆變化,建立年表、整理文史資料、紀錄訪談耗費心力,而許多舊照片難以判斷時間,只能交叉比對,這一刻她更確定自己的嚴謹有了回報。
1953年西螺大橋通車,連結了濁水溪阻絕的南北交通,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大橋,更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父親李應鏜是西螺大橋續建的推手,日治時代建好橋墩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錢與物料拿去打仗,工程停擺,直到國民黨政府來台,李應鏜是第三任西螺鎮長,親自寫英文陳情信給美國國務院爭取美援,西螺大橋得以續建。
上百張家族舊照不易確定年代,李雅容依口述歷史與穿著比對,判斷是父母婚後前往日本讀大學,現在看見照片背後的時間,讓她更確定自己所寫無誤。
上百張家族舊照不易確定年代,李雅容依口述歷史與穿著比對,判斷是父母婚後前往日本讀大學,現在看見照片背後的時間,讓她更確定自己所寫無誤。
同為雲林女兒的作家季季,認為這本書充滿親情的回憶與史料,樹立庶民書寫與家族回顧的典範,「她文字素樸,書寫細膩,像堅韌的絲線,涵蓋政黨與仕紳,寫出西螺大橋完成的前後起伏,填補了台灣地方史。」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說:「自1998年西螺大橋保存運動開始,我們尋覓地方文化資料,對於大橋為何能建造完成有疑惑,李應鏜的資料更是缺乏,直到他的後代回到西螺舉辦父母的百年冥誕追思會,見到李家後人,才得以知道這段歷史。」
11歲時,49歲的父親過世了。李雅容說,長大後她才知道父親留下三句遺言,第一句是不要與人合夥做生意,第二句是不要參與政治,第三句是:「離開台灣,越遠越好。」遺言像是一道橋,讓李雅容的家族走向他方。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