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愛是我們仨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王振圍(右)、陳俊儒(左)與女兒肉肉是台灣第一對透過無血緣收養組成家庭的同志配偶。
王振圍(右)、陳俊儒(左)與女兒肉肉是台灣第一對透過無血緣收養組成家庭的同志配偶。
去年5月24日,同性婚姻專法通過後,一些以單身身分申請收養無血緣子女的同志,陸續收養成功,台灣出現更多元的家庭型態。男同志王振圍、女同志Ray、林怡如成為父母,但他們的配偶卻不是孩子法律上的家長。
現行法律不允許同志配偶共同收養,使得想要收養孩子的同志家長只能以單身身分申請。即使收養成功、登記結婚,法律也不允許這些同性配偶接續收養對方的無血緣子女(依法只能收養配偶親生子女),無法享有醫療、家庭照顧、監護等完整親權。
為了成為夠好的父母,Ray和Jordon為好動女兒勤學攀岩和原住民文化;王振圍與陳俊儒花2年上心理劇諮商課程;林怡如和陳怡伶秉持人本、自學的理念教育兒子。他們承諾愛孩子、照顧孩子一輩子,愛並不因血緣而受限。

為妳練肌肉

Ray(左)、美國籍伴侶Jordon(右)甫登記結婚,與女兒小海豚組成跨國多元家庭。

  • Ray(39歲)、Jordon(35歲)
  • 女兒小海豚(4歲半)
  • (2013年申請、2019年收養)
5月9日母親節前夕,Ray與美國伴侶Jordon到戶政事務所登記結婚,收養的4歲半女兒小海豚笑盈盈地送上卡片:「捲髮的是媽媽(Ray),高的是媽咪(Jordon),妳們穿公主衣服去結婚。」對Ray來說,這是第一次、美好的母親節祝福。
母親節前夕2人登記結婚,女兒送上卡片為2位媽媽祝福。(Ray提供)

體質恐不孕 動念單身收養

Ray是老師,Jordon是美國人,專業西餐主廚,曾經旅居歐洲多國,因聽說台灣是全球最友善同志的地方之一,2015年決定移居來台,後來認識了Ray並交往至今3年。2個月前,我們到家中採訪,Jordon用英語陪小海豚組裝一台重型機車模型,小海豚也能聽懂並回答,多語環境在她們家很自然。事實上,小海豚是泰雅族,Ray為了她學原住民文化,希望孩子保有自己的身分認同。她抱著孩子用族語稱謂問:「我是yaya(媽媽),妳是laqi(孩子),妳是不是原住民?」孩子點點頭。「那媽媽是什麼族?媽媽也是原住民嗎?」孩子又點頭。「媽媽是漢族啦!Jordon是印地安族。」
4歲半的小海豚是原住民,運動細胞發達,家中也有單槓、鞦韆可以攀爬。
Ray一直想要孩子,但醫生說有不孕可能,因此放棄借精人工生殖,動念收養:「每次被問到為什麼收養,我的想法跟別人沒什麼落差,就是人生到了一個階段有任務,可以體驗不同的事物。」Ray當時有女友,但女友害怕社會不友善眼光,猶豫不決,Ray不想因為害怕而錯失成家、當母親的夢想,還是決定自己提出申請。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資料,2015年至2019年由收出養媒合機構協助出養的孩子有1,722位,多半是因原生家庭有經濟困難、未婚懷孕、單親、缺乏支持等困境,甚或棄嬰、因父母暴力或犯罪而被安置的兒童,其中1,395位已收養成功。2012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可及管理辦法》修法,禁止私下收養,必須由收出養媒合機構專責處理無血緣收養,無論單身或已婚都可辦理。兒童福利聯盟收出養主任李芳玲說:「我們不會因性傾向、單身、宗教等理由阻擋收養。單身者申請本來就少,其中同志又更少。」社家署統計,2015年至2019年僅服務21位單身收養者,性傾向並非審查條件,台灣直至2018年才出現第一位成功收養的單身男同志。
小海豚經過適應與耐心陪伴,如今與2位媽媽相處自在舒服。

子女非親生 配偶難擁權益

去年《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又稱同婚專法)通過,但並未開放同性配偶共同收養,夢想成為父母的同志,還是只能走單身收養;加上第20條規定,只有「收養他方之親生子女時,準用《民法》關於收養之規定。」換言之,收養子女如果不是親生,配偶無法接續收養。若Jordon希望成為法律上的媽媽,恐怕必須再花費數年聲請釋憲,打另一場漫長的戰役。
Ray(左)以單身身分收養,孩子進入家庭後,伴侶Jordon也決定要成為孩子的母親。
Ray申請收養花費的時間比一般異性戀夫妻更長,社工擔心他與一般夫妻一同上教養課程會感到不舒服,從2013年底提出申請,2018年夏天孩子進入家庭,去年12月法院裁定通過,整整費時6年。
Jordon與Ray交往時,Ray已走了收養流程許久。Jordon原本沒想過當媽媽,但一直支持Ray的決定,也在她擔心自己能否成為好的母親時,給予溫暖肯定。小海豚來了之後,Jordon與孩子一起看電影《星際大戰》、聽搖滾樂,角色逐漸從Ray的女友轉換成小海豚的母親。Jordon說:「我們擔心如果Ray出任何意外,我沒有法律權益,孩子可能會同時失去2個媽媽。如果我不能收養她,對我們來說是毀滅性的,我不只是一個女朋友。」
Jordon(左)與Ray(右)時常陪孩子到公園玩耍。
為了一起照顧小海豚,Jordon搬進Ray家,照顧時間分配盡量均衡,也將監護權委託給Jordon。小海豚熱愛攀岩,2人週末會花一整天陪孩子攀岩,原本不擅運動的她們都練出強壯肌肉。Ray有點苦惱地笑說:「她來的時候3歲,交接時寄養媽媽會註明喜好、個性,像是配備說明手冊,可是怎麼沒有說她運動量這麼大啊?」
Ray(左)在當媽媽之後,性格、觀念改變很大,也大量陪女兒運動。

同志收養難度高

同志伴侶要收養小孩,評估及準備漫長而複雜。
收養資格
收養孩子Q&A
收養孩子流程

當一輩子的家人

王振圍(右)、陳俊儒(左)花了多年時間準備成為父親,經歷漫長等待,如今夢想終於成真。

  • 王振圍(36歲)、陳俊儒(33歲)
  • 女兒肉肉(1歲10個月)
  • (2017年申請、2020年收養)
今年1月,法院裁定收養通過,王振圍收養了1歲半的女兒肉肉,再與交往15年的伴侶陳俊儒辦理結婚登記,為肉肉遷戶口、改名字、再將孩子的監護權委託給陳俊儒。但法律上,陳俊儒與孩子只有姻親關係,委託監護僅有照顧教養、就學遷徙、申辦證件補助、有限財產管理等權限,並非完整親權。他們很困惑:「事實上,我們的家庭權益就是受損了,若我們想收養二寶,難道要再離婚嗎?」

不介意血緣 提申請耗3年

在台灣,男同志收養孩子比女性更受挑戰。曾有機構社工質疑,女兒在2個爸爸的家庭中長大會不會缺少女性角色典範?王振圍與陳俊儒覺得孩子性別無所謂,但同輩手足都是男性,女兒較容易受到家族成員疼愛。他們開玩笑:「我們是男同志耶!應該是沒有男性角色典範吧?」他們還是找女性好友當孩子的乾媽。
2人是彰師大輔導諮商系的學長、學弟,如今同是諮商輔導老師,從交往初期就討論過養小孩,他們都輔導過來自安置機構、家庭破碎的孩子,了解健全家庭與穩定陪伴很重要。「念書時,客座教授思鐸(Stuart Chen-hayes)跟配偶陳子良帶著兒子陳愷樂來台灣,我們才知道男同志也可以有小孩,思鐸的妹妹自願當代理孕母,用陳子良的精子,2003年產下台美混血的兒子。他們分享怎麼找幼兒園,這件事對我們影響蠻大,開始會想怎樣可以有小孩。」男同志伴侶若去國外委託代理孕母,需花費新台幣400萬元以上;女同志買國外精子、取卵做人工生殖,也需要數十萬元。
陳子良(右)與美國伴侶思鐸(左)透過代理孕母生下兒子陳愷樂(中),他們的經歷鼓舞了王振圍與陳俊儒。(王漢順攝)
他們不介意孩子是否要有血緣關係,收養費用也遠低於人工生殖,決定收養是合情合理的出路。研究相關法規,並在準備2年後,2017年由王振圍提出申請。一般而言,從申請並填寫收養期待表,社工訪視並評估經濟、身體健康與家庭支持網絡等狀況,上教養準備課程,通過後等待媒合孩子,孩子進入家庭後試養6個月,最後由法院裁定收養成功,整個流程平均費時約3年,花費7萬到11萬元不等,收出養機構在收養成功後,會追蹤3年並提供支持。
王振圍與陳俊儒則因學心理諮商,花很多時間做心理劇諮商,討論成為爸爸這件事。「我們演:彼此已經有小孩了,模擬各種生活場景,工作和育兒時間怎麼分配?擔心沒辦法勝任時,該怎麼辦?」原本他們想像養孩子要有很多錢、很多愛,要會很多事情,後來發現只要努力盡責,邊做邊學。心理師很鼓勵他們,一直說:「你們準備夠多了,快去做!」

非法定家長 不得請育嬰假

2019年1月,他們在機構見到6個月大的女嬰。按現行法規,生母須知情同意,並討論未來見面形式,與生母維繫好的連結對小孩而言至關重要。他們原本提議每年寒暑假帶女兒與生母見面,但生母表示以後只要寄照片就好。一提到生母,感情豐沛的王振圍情緒洶湧起來:「一個媽媽要把自己的小孩出養給別人,多不容易,她知道我們是同志家庭,還願意把孩子託付給我們。我們買了禮物,感謝她讓我們成為一家人。生母說她不要哭,孩子出養,要開開心心的。」
第一眼看到,小女嬰馬上對王振圍張開雙手。王振圍對嬰兒說:「我是Daddy喔!裡面那個在學換尿布的是爸爸,歡迎妳來到我們家,媽媽有些原因沒辦法照顧妳,從今天開始我們來照顧妳,我們就是一輩子的家人了。」他唱歌給女兒聽,她便趴在身上睡著了,「那一刻感覺蠻不真實的。」
陳俊儒(右)不是孩子法律上的父親,就醫文件多由王振圍填寫。
他們確實是要求完美的家長,牆壁上的線條刻劃肉肉每個月的身高變化,家中到處是嬰兒用品、玩具、防護用具、哄睡神器…情侶小天地徹底轉為育兒生活,原本住的套房也賣掉了,在社工要求下改為有空間區隔的公寓。
為了輪流全職照顧肉肉,王振圍留職停薪,陳俊儒則是碩士班休學。但陳俊儒不是法定家長,無法申請育嬰休學,去年底肉肉得腸病毒,也無法請家庭照顧假,只能用事假。如今肉肉準備上幼兒園,她卻因為陳俊儒不是法律上的爸爸,不能上陳俊儒現在任職學校合作的社區幼兒園,「她明明是我的小孩,但學校也沒人知道怎麼辦…」他無奈地說。
採訪到一半,肉肉午睡醒了,笑咪咪地。「Daddy呢?」她指著王振圍。「爸爸呢?」她頭轉向陳俊儒。1歲10個月的她很愛說話,王振圍為肉肉唸繪本《一家三口》:紐約中央公園裡有2隻公企鵝,看到其他企鵝都孵出寶寶,牠們很失落。有一天,保育員給了牠們一顆蛋,因為這顆蛋需要被妥善照顧,牠們就一起孵出來了。孩子來的隔天,王振圍就唸這本繪本給她聽:「否則她以後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生命中的小太陽

林怡如(中)、陳怡伶(右)收養一歲半的兒子陽陽。

  • 林怡如(30歲)、陳怡伶(38歲)
  • 兒子陽陽(1歲半)
  • (2019年申請、2020年收養)
除了兒盟,勵馨基金會也是相對友善同志的出養機構。林怡如、陳怡伶遇到相當友善的社工,2019年2月提出收養申請,與王振圍、陳俊儒一樣,用雙親標準進行社工評估,去年6月便媒合到10個月大的陽陽。

抗異樣眼光 需要資源支持

她們交往10年,都是自學教育工作者,共同創業買房,2019年曾前往柬埔寨做人工生殖,打算用林怡如的卵、由陳怡伶懷孕,夢想在家溫柔生產:「但怡如身體狀況不適合取卵,花了20萬元,柬埔寨的醫生覺得沒辦法,最後還是沒做。」
她們決定收養,前1個月先辦婚宴,但尚未正式登記。婚宴前,陳怡伶對父母出櫃:「爸爸是鐵工廠工人,很傳統,出櫃太困難了。我20多歲離過一次婚,一直很讓爸媽擔心。」她寫了很長的訊息給爸爸,被已讀不回,但婚禮當天爸爸出現了,走過來後第一句話說:「這金子給妳。」打開是一條項鍊,陳怡伶眼淚瞬間潰堤。父母牽著女兒的手走上彩虹地毯,把女兒交給林怡如。
收養前,林怡如、陳怡伶舉辦婚禮,但因為法律規定只能單身收養,無法登記結婚。(林怡如提供)
收養小孩成為家族大事,林怡如喜歡調皮搗蛋的小男孩,決定收養一歲以下的男童,取名陽陽,因為「一見面就覺得他是我們生命中的小太陽!」陽陽活潑極了,滿屋跑跳,她們按照陽陽的身分與共同的教育理念,選擇在家中與孩子講閩南語。
生活在南部,異樣眼光不會少,林怡如笑說:「例如帶小孩去看醫生,醫生問這是誰?我說我是媽媽,這位也是媽媽,他們就會閉嘴了。同志收養家庭,對一些人來說,是汙名加汙名,但我最近覺得我們跟一般家庭沒什麼差別,因為育兒生活各種大小事都是一樣的。有人可能會質疑到了青春期,二個媽媽怎麼教兒子?我們確實不那麼懂,但社會有什麼資源可以讓家長學習?社會如果不支持,小孩就會很辛苦,社會怎麼看待非主流家庭,會決定小孩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初養育時期 建立親密關係

收養的孩子若在1歲以下,與養父母的親密經驗、依附關係通常較順利,陽陽與肉肉均是如此。而小海豚進Ray家時已經3歲,前3個月是最難克服的關卡。
2018年在收養機構第一次見面,小海豚便自然開口叫Ray「媽媽」。Ray心疼地說:「社工和寄養媽媽會教以後的房間是什麼樣子,並介紹以後的媽媽。剛進家時,她會想當很乖的孩子,但畢竟分離是重大創傷,某些時刻她情緒張力很強,會突然尖叫大哭,半夜常因惡夢驚醒,一晚上起來四次,出外旅行也會夜哭。」
「寄媽對她很好,她來的時候有6大袋衣服、玩具、繪本。對養父母來講,不拿自己跟寄媽比較也很重要。她剛來時很想念寄媽,好幾個月吧,會清點每一樣東西:這是誰買的、怎麼去買的、為什麼要買…」孩子特別記得一雙新鞋,「她(寄媽)買給我這個,因為我找到新媽媽了,所以要穿這雙鞋子。」
林怡如(左)、陳怡伶(右)家中有3隻狗,一起迎接兒子的到來。
6、7個月後,Ray發現小海豚不再繼續提這些事情,「看你怎麼想,如果你覺得孩子只想著寄養媽媽,就會很難過;反過來說,別人對她好都記得,表示她很有感謝人的能力。」遇到任何挫折,社工會一起討論,Ray也定期回機構上課、分享。
玩到一半,小海豚跑來黏著媽媽,把耳朵貼在媽媽左胸上。「很多養父母會說孩子是從心裡生出來的,她最喜歡聽我心跳,感覺到跟我有連結。」小海豚坐在Ray腿上,睜大眼睛認真對我們說:「我被原本的媽媽生出來,凱凱(指社工)幫我找到新媽媽。」她知道自己不是媽媽生的,但是媽媽的寶貝。
陳怡伶也說血緣完全不影響她愛孩子與看待自己的母職。有次哄陽陽睡覺,她一邊唱吳晟的詩改編的歌〈全心全意地愛你〉給他聽,一邊流眼淚:「我深深覺得,我是為了成為他的母親才走到現在。經歷失婚、懷孕失敗,才有今天的他和我。」歌詞是這樣的:「阮全心全意的愛你,親像愛自己的母親,不是你的土地特別香,因為你的懷抱,遐呢啊溫暖。」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