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生命的黑洞─「過了這裡,就是河堤。」 安康平宅創作展演會員專區人物台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過了這裡,就是河堤。」將於7/11晚間7:00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105巷底〈安康社區羽球場〉進行展演。文 陳昌遠發布時間 2020.07.06 13:57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社會住宅獨居老人創作文山區展演設計霸凌台北市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獨居老人對死去的丈夫、兒子叫喚哀吟;少年回憶童年不能洗澡,學校遭霸凌,對母親的怨怒與反抗;年輕人身體的疤痕特寫,來自經歷家暴、街頭鬥毆,並帶著經歷社會事的滄桑臉孔說話:「我們不玩命,怎麼會有出頭的一天?」狂妄言語隱含著處在社會底層的腔調,肖像光影與臉頰刺青,襯托出一個人的生活,是如何走在鋼索上。陳若軒攝影作品:SideNote 04。(陳若軒提供)位於文山區的「安康平宅」曾是台北市最大規模的平價住宅,居民家庭多為低收入戶,此處過去背負著貧民窟的汙名。2016年興隆社會住宅落成後,隨著台北市社會住宅政策改變,安康平宅開始拆遷,居民也隨之搬遷。去年5月,「台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的駐地創作者陳若軒深入該處,以紀實攝影記錄安康平宅居民的搬遷過程,並訪談生命歷程。陳若軒說:「我一直以來都試圖不要把個人價值觀不要放在別人身上,但在拍攝的過程,我感受到自己仍有這種狀況,於是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自省。」也因此,整個創作計畫在擺脫固有價值判斷,試圖真誠映照生命的處境。陳若軒攝影作品:SideNote 07。(陳若軒提供)該創作計畫命名為「過了這裡,就是河堤。By This River」,來自於陪同盲者散步的記憶描述。創作期間,陳若軒邀請詩人葉覓覓、劇作家吳俊佑、散文作家劉宜芬共同側寫居民,並與YLWT吳亞林、音樂家王榆鈞、影像剪輯陳若璞、簡子凱、徐志緯與王奐筑等創作者共同合作。劉宜芬在〈一半〉描寫:「『房間裡面堆滿垃圾』『不要跟那裡的小孩一起玩』『我家人也有那個病,所以我很了解』『有這種病的人要怎麼顧家』在這裡,她成為屋子的一部份,扭曲醜陋地漫生在家屋的每一小片,伸向永遠退縮中的未來,以及她從未見過的人當中。」老病窮帶來的,除了貧窮的惡性循環,更成為負面的標籤與誤解。陳若軒攝影作品:SideNote 08。(陳若軒提供)搬遷的空屋留下零落雜物,牆面與地板處處是生活的疤痕。葉覓覓在〈對空鳴鳴〉描寫:「我感受到一抹破碎的黑洞,曾經住在這裡的人們,彷彿屈膝在這個黑洞裡,不停抬頭仰望。他們有著遙不可及的追尋與嚮往,想要徹底逃離,卻只能受困在原地。」在〈春美〉中以詩句描述成長的處境:「兩兄弟在聲音稀薄的環境裡成長,爸媽皆是聾人。缺乏表情的手語無限放大,然後重壓。父母離異後,他們就背著光,走上分岔的路途。哥哥憤恨著把情緒往內推擠。弟弟沾染上一群幽黑少年。撞過痛過譙過砸過越過悲過吵過嗆過借過。過了又過再過。一過再過又過。」而吳俊佑亦在〈獨坐〉中描寫生命經驗的迴繞轉折:「你借了數百萬給朋友、你讓獄友包吃包住了兩年、你收留了被家人趕出來的鄰居,你還幫最後一位老婆創業開了店。那些你曾付出的大量金錢與生命奔忙、真誠的關心與善意相助,都成為了他們離開你之前,最後徒留的記憶。」本創作計畫7/11晚間7點,將於安康平宅羽球場進行展演,是台灣首次用影像和文字紀錄結合現場LIVE VJ、音樂的紀實創作。主創作者陳若軒及團隊將把一年來的紀錄濃縮成兩小時展演,娓娓道來社會住宅政策之下的故事。陳若軒說:「我們傳達的是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願意,都能夠擁有的感同身受。」展演資訊『過了這裡,就是河堤。By This River』7/11(六)晚上7:00至9:00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105巷底〈安康社區羽球場〉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yThisRiver116/官網:https://www.rhchen.com/bythisriver-116 ★鏡週刊關心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侵害、性騷擾,請撥打113專線,求助專業社工人員。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