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林懷民4】鄭宗龍接班第一支舞 《定光》 模擬自然的巧奪天工會員專區人物鄭宗龍直言,自己現階段的焦慮害怕都來自創作。文 蔣宜婷攝影王漢順影音陳岳威發布時間 2020.10.03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6 臺北時間雲門舞集舞蹈家鄭宗龍編舞家一鏡到底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新作《定光》將於中秋連假10月1日至4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定光》取材大自然,是他繼《在路上》、《十三聲》、《毛月亮》的第四支長篇,也被認為和他過去作品風格相當不同。《定光》是一支向大自然致敬的舞作。《定光》靈感來自他兒時胡亂跳舞的純真片刻。鄭宗龍天性好動,8歲媽媽就送他去學舞,在家裡客廳,他常一個人手舞足蹈,沒有理由,就是很開心。這畫面成為他的靈感來源,「一個人跟自己的聲音、跟自己的身體 自己整個人,」他趴一聲把兩隻手掌闔了起來,「那個時候就產生舞蹈,就是一個人發光的時候。」《定光》讓他回想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鄭宗龍這幾年也特別嚮往《湖濱散記》般離群索居的生活。在彩排記者會當天、釋出十五分鐘作品片段前,他嘆了長長一口氣說:「艋舺的鄭宗龍,喜歡乩童的,會奇奇怪怪跳起來、搖來搖去,不太安分的鄭宗龍,好像有點跑不見了。《毛月亮》裡,很多情緒要告訴你,披頭散髮、讓人有點恐怖的鄭宗龍,也不知道跑去哪裡。現在這個鄭宗龍,安靜得讓我有一點點害怕。」這份安靜,雲門資深舞者、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認為是鄭宗龍的企圖突破。當她聽聞鄭宗龍要以大自然為題材創作時,她的第一反應是:「哇!你跟上帝借膽啊?就是巧奪天工啊!」她認為鄭宗龍不循往路,很勇敢,「大自然是他從小生活裡面很重要的部分,跟家人去登山、在大自然裡面感受到很自在、很自然,就會手舞足蹈、會唱歌。所以他現在到了一個程度,他去回想那樣的自然是怎麼來的?這個自然可以被編作出來嗎?」在這支舞作中,鄭宗龍希望舞者模擬自然,在僅以鏡子折射、仿造自然光影的乾淨舞台上,舞者像暴落的雨水,鳥語雷鳴,和起伏呼吸的群山。他們必須善用全身關節、身體和聲音去完成這件事。雲門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認為鄭宗龍接下雲門舞集是很大的承擔,而這來自於他對舞蹈的癡迷。這過程對舞者和鄭宗龍來說都不容易。曾與鄭宗龍合作多年、雲門排練指導楊凌凱強調,這支作品,讓她看見很多新的身體語言,「我看到了很多他以前不太會去觸碰的身體,宗龍本身對於身體語彙其實是滿挑剔的,總是希望可以做一點沒人做過的,或是比較特別的東西。」其中,因為鄭宗龍的編舞風格強調舞者溝通,創作過程有「各種可能性」。「林老師進排練場之前,他已經都準備好了。但宗龍比較是概念式的想,他不想要把事情想死了,他覺得很多事情的發生是在當下。基本上我們現在都是共同創作,可能是他給一個概念,舞者其實是可以去討論的,這很難得。」楊凌凱說。除了身體表演外,聲音也是鄭宗龍一向在乎的元素。《定光》的音樂設計林強以「擊磬」展現安定,並以台灣的三弦與月琴表現日常。聲音暨人聲創作張玹這次幾乎全程參與創作,藉由長時間與舞者相處,他摸透每一位舞者的聲音質地與特性,寫下合適唱曲。特別的是,他們也融入不少台語音韻。鄭宗龍解釋:「我覺得某些閩南語的自他本身很有表情,像白色我們說白帥帥,我覺得這些字的音調滿美的,音調很特別,我們就把這些東西錯置放進去,有一種熟悉、可是聽不懂的感覺,成果滿有趣的。」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