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股市】第二波疫情來了 思考受惠受害產業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第二波疫情襲來,線上購物、在家工作的需求將延續。
第二波疫情襲來,線上購物、在家工作的需求將延續。
就在大家把目光聚集在下個月初的美國總統選舉時,新冠病毒卻掀起了比3、4月間規模更大的第二波疫情。雖然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很幸福地除了不能出國以外、沒有太多不便,然而許多國家卻是開始重啟部分封鎖措施。
歐洲的第二波疫情特別明顯。最主要原因是歐洲國家在夏季放鬆了經濟封鎖,加上年輕學生在暑假期間四處旅遊,因此,時序進入到秋季之後,便掀起了第二波疫情。
以英國為例,近期每日確診人數已經來到1萬5千人到2萬人之間,而在3、4月間的每日確診人數,則是只有3千人到6千人左右。英國政府也因此宣布了更嚴格的管制措施,例如在倫敦就升級到第二級警戒,禁止一定人數以上的室內集會與活動。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法國。法國總統馬克宏近期宣布,包括巴黎在內的8個主要城市將會實施宵禁。而疫情控制相對比較好的德國,最近的每日確診人數已經來到3月的高點,總理梅克爾也因此宣布了更為嚴格的聚會規定。
好消息是,目前各國的死亡人數則是遠低於3、4月的水準。這可能性有很多,例如年輕人的免疫系統比較好、治療方法的進步、病毒突變讓致命性更低,或者只是單純因為時間差的落後,而這一點只能等待時間來驗證。

各產業表現 進一步分化

而如果各國又重啟封鎖,那麼很可能就必須要繼續推出財政刺激與補貼,然後各國央行又必須透過貨幣擴張來吸收這些政府債務,一如各國政府在3、4月間所做的政策是一樣的。
由於資本市場對於這樣的發展已經有了經驗,所以整體指數應不至於對近期的第二波疫情有大幅反映。然而,不同產業之間的表現,則是有可能進一步出現分化。
例如科技股,可能受惠於疫情的延長,包括線上購物、在家工作的需求就會維持在高檔;反觀實體經濟領域,例如航空、旅館或旅遊,則是仍要持續與疫情做長期抗戰。這些都是投資人在第二波疫情來襲時,可以思考的方向。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