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存獲利持續成長的金融股,像國泰金、富邦金,近期就被我從存股名單中剔除。」陳重銘話講得直接,他說在獲利衰退的情況下,即便股價跌到「甜蜜點」,也沒有太大意義。
「像是京城銀、元大金在疫情最嚴峻的第二季,每股盈餘還在成長,就能多留意。」陳重銘透露,他自己近期買比較多元大金,理由很簡單,因為近5年獲利都在成長,只要沒明顯衰退,他就會繼續抱著、甚至加碼。
至於現在空手想進場的存股族,該怎麼做?陳重銘建議不要急,待明年年初,第四季財報、今年年報陸續公布,確定獲利與配息狀況後,再決定比較適合。也就是說,若不是積極操作者,在金融股獲利未明朗前,現在休息或觀望都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另一方面,市場法人對金控獲利預期,多數呈中性偏悲觀的看法。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指出,受低利政策影響,導致銀行利差收益縮水,觀察財報表現,金融股今年1至9月稅後每股盈餘多數呈現年減,加上美國聯準會暗示3年後才可能升息,讓市場法人對銀行獲利失去信心,大量拋售金融股,壓抑股價。
黃文清分析,用機會成本的角度看,在銀行獲利未明朗前,法人一定傾向買電子、不買金融,但未來電子股基期墊高,資金還是會輪動至金融族群。「金融股表現其實不算差,因為全球景氣仍在往上,股、債市還在多頭,如今整體基期偏低已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