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投資圈爆出一起「假交友、真詐騙」案件,當時主嫌與大陸詐騙機房合作,偽裝成帥哥、美女,在交友APP上「挑逗」網友,博取受害人信任後,再提供虛假的MetaTrade4、MetaTrade5外匯交易平台網站,慫恿投資黃金或石油,收到款項即斷絕聯繫,最後共42人遭詐騙,吸金達6,000萬元。
【認識風險篇】勿信穩賺不賠神話 投資詐騙手法拆解

談起投資詐騙,不少老股民對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鴻源吸金案」記憶猶新,當時主嫌提供超高利率當誘餌,並透過老鼠會方式,在短短8年內吸金1千億元,受害人數高達20萬人。
如今隨著科技進步,詐騙手法也與時俱進,現在騙徒多半利用通訊軟體,如LINE、FB甚至交友APP,來博取投資人信任,達到吸金詐騙之目的。
類似的詐騙吸金案,在投資圈中早已見怪不怪。時間退回1990年,當時鴻源投資機構無預警倒閉,讓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詐騙吸金案徹底曝了光。

時任鴻源投資董事長的沈長聲,1982年成立鴻源,打著每月4分利(4%利息)甚至更高的誘餌,吸引民間游資,在合法投資產品不多的年代,鴻源很快成為民眾眼中的「金雞母」,甚至推動上下會員制,上線介紹1人加入就可拿獎金,在口耳相傳下,鴻源迅速變成當時規模最大的地下老鼠會。直到1990年政府開始查緝地下投資公司,才戳破鴻源的高獲利假象,法院宣告鴻源破產,留下千億元負債,而沈長聲早已搬空名下資產,20萬名投資人血本無歸,還有人賠上畢生積蓄。
拆解鴻源的經營策略,就是打著超高利率的誘餌,吸金再吸金,只要吸進來的錢,比付出去的「息」多,公司就能賺錢,一旦進來的錢不足支付利息,就關門大吉,逃之夭夭,儼然是標準的「龐式騙局」。
何謂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一詞源自義大利騙子查爾斯‧龐茲(Charies Ponzi),他向投資人介紹一種風險小卻有超高報酬率的投資機會,許多人因為聽信他的說法而投入資金,但實際上龐茲並未把錢拿去投資,而是先將部分資金回饋給已經進場的投資人,並誆稱是投資獲利。
一旦有人嘗到甜頭,龐茲就能不斷吸收新舊投資者,並以後來進入的資金,當作給先進投資者的回饋,直到沒有更多資金流入,破壞循環,詐欺犯就捲款潛逃。
隨著科技進步,投資詐騙從過去的大規模說明會、面對面的老鼠會型態,演變成小群組、用手機APP來聯絡的通訊模式,衍生手法更是五花八門,但不論花招為何,核心目的就是要吸金,本刊特地列舉近年常見的2種詐騙吸金手法。
手法1:老鼠會變形 盜名人圖博取信任
詐騙集團為博取投資人信任,會在網路上放假大頭照,但他們不走藝人明星路線,反倒將歪腦筋動到投資達人身上。日前知名投資達人、有「不敗教主」稱號的陳重銘,就在粉絲專頁公告:「最近我的帳號一直被盜用,用來騙會員加入,請不要上當喔!如果有發現,麻煩立即檢舉,以免別人被騙。」
股民林小姐也向記者透露,曾在LINE上收到不知名網友的訊息,對方表明是香港知名商界人士施永青,會報股市明牌,還帶進帶出,獲利至少30%,「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麼大咖的商人,怎麼會有空閒跟我聊LINE,還一直要求我將投資庫存截圖給他看,想知道我手邊有哪些股票。」林小姐一發現不對勁,立即懸崖勒馬,「如果這麼好康,他自己賺就好,幹嘛告訴我!」

手法2:找暗樁助陣 吹捧獲利鼓動進場
社群通訊軟體發達,許多不肖業者將詐騙起手式轉向LINE群組,股民黃先生向本刊說,年初他曾「潛水」LINE投資群組一段時間,發現裡頭的「老師」不管說什麼,還是說哪檔股票即將要飆漲,總是有大批「暗樁」跟著吹捧。

「那些暗樁每天都在群組裡面貼假對帳單,還有各種感謝文,讚嘆老師今天報明牌,又讓他賺了多少,接著不停洗板,讓人誤以為整個群組會員都賺超大。」黃先生說,某次他私下問群組裡的老師,能否約時間一起帶著操作,告知哪檔股票可以買,結果老師竟一再更改約定好的時間。
「原本約好晚上8點,打給老師不接,沒多久老師傳訊息說,要改到隔天早上8點半,股市開盤前會報明牌,結果我等到隔天10點,老師都神隱,直到中午才收到老師訊息,說過於繁忙,請直接匯款8萬元給他,由他幫忙操盤下單。我問群組的人是否有遇到這種狀況,不料竟被暗樁圍剿,說我不懂得體諒老師,還叫我趕快匯錢。」
黃先生氣憤地說,老師越來越積極叫他匯錢到指定帳號,才讓他有所警覺。他仔細調查群組成員的大頭照、簡介等,才發現500人的群組中,至少一半以上都是暗樁,真正參與者不到1/2。
資金流國外 遇到詐騙多難追回
隨網路蓬勃,冒名帳號、假照片防不勝防,投資人究竟該如何自保?一位法務主管表示,近年來有2類人士經常被盜用者鎖定:一是外型亮眼且知名度高的網紅;二是某領域的知名人士。「在瀏覽投資性質的社團或群組時,保持一個大原則,絕不加入沒聽過的網站會員、絕不匯款到特定帳戶或交易平台。」

至於,該如何判斷是假帳號?可從幾個特徵觀察:該用戶大頭照畫素是否清晰、姓名格式是否怪異(簡體字或空格不對齊)、簡介過於簡單、社團或群組人數性別單一或人數相當少,甚至過於積極推銷。若懷疑該用戶是假帳號,使用者應親自向當事人查證,不然就是直接不予理會。
永豐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豐年也表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投資詐騙手法不外乎就是打著「高報酬、低風險」的旗幟,「以地下期貨為例,我所接觸到的案例反而都是資深投資人因貪圖高報酬,加上低手續費與免保證金,才鋌而走險,但這類地下期貨多被黑道把持,說白了就是賭博,即便獲利,錢也拿不回來。」
至於誤入騙局時該如何自救?陳豐年表示,可先赴警局報案,後向「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或「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尋求法律諮詢與救濟,還要確保金流紀錄與行銷勸誘紀錄,「最麻煩的是投資境外金融商品,如港股、陸股、虛擬貨幣等,一旦資金流到國外,基本是追不回來,不懂真的不要碰。」

遇投資詐騙自保3步驟
- 步驟1:向警方報案
報警後,可再向「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或「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尋求法律諮詢與救濟。
- 步驟2:掌握金流走向
通常投資詐騙以匯款方式為主,因此金融機構都留有紀錄,不難取得。
- 步驟3:保留勸誘紀錄
蒐集任何可以證明自己是因為對方勸誘才參與投資的證據,例如:說明會文宣、通訊軟體聊天紀錄等,可以顯示出對方曾經以保證獲利、高報酬等話術引誘投資。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