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製鼓師黃呈豐 堅守傳承70年工藝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國寶級製鼓師黃呈豐從其父親時代起就在同一個場域製作出大大小小的鼓。
國寶級製鼓師黃呈豐從其父親時代起就在同一個場域製作出大大小小的鼓。
「咚、咚、咚、咚!」彰化國寶級製鼓師黃呈豐赤腳踏上高有150公分、直徑130公分的巨鼓上,連續踩踏出聲響,那聲音撼入我心,甚至此時敲打著鍵盤時,耳邊彷彿仍響起當天震耳的鼓聲。
這是傳承70多年的傳統工藝,黃呈豐的父親、叔叔向福州來的製鼓師傅拜師學藝。他憶起幼時,全家大小一起為製鼓而忙碌,甚至因小兒麻痺症而行動不便的哥哥也在幫忙。雖然從小就懂製鼓基本知識,但黃呈豐真正接下家業,是直到父親生病倒下的那年。
製作鼓面的牛皮為每座鼓的靈魂,從清洗牛皮開始都得親力親為。
用刨刀刮去牛皮多餘的脂肪。
手工製鼓不只辛苦,還得忍受一張張牛皮原料的血腥和臭味。先在前埕將還帶著毛的牛皮刮毛,而後用水清洗,接著刮去脂肪和雜肉,曝曬5至7天,才算是成為鼓皮材料。
一張好的牛皮必須是台灣黃牛或水牛,而且得是老牛,因為老皮韌性夠,製成鼓皮的失敗率低,客戶能保存的時間能更長。近年大陸進口廉價牛皮充斥,但黃呈豐不願採用,他說劣質牛皮會導致音質變差。
台灣牛做為製鼓原料健健被廉價的大陸牛皮給取代,但是黃呈豐為維持品質,堅持使用台灣牛皮。
牛皮的好壞在「綁鼓」的時候就會顯現,沒有韌性的牛皮容易繃破,一張牛皮便報銷。
鼓身的木頭也得用品質好的,便以蠟將表面磨得光滑。
鼓的形式百百種,製鼓的學問也很深,全靠經驗累積。水牛皮適合用在高亢音調的鼓,黃牛製出的鼓則更為悠揚。牛頸部和背部的皮可做音色較明亮的革鼓或客家鼓,屁股皮做京鼓,肚皮則做低音鼓。
採訪當日黃呈豐正在為巨鼓鼓皮調音。
皮革套上鼓面後,需繫住繩索「綁鼓」,繩的緊度也會影響音調,需要一試再試,為了調音,黃呈豐的雙手長滿厚繭,接著則是踩鼓,讓聲音更紮實。最後為鼓面上漆,才算是真正完成,做一面鼓,前後約需一個月的時間。
黃呈豐指著牛皮上的「老斑」表示,這才是一張好牛皮的特徵。
就連鼓身的油漆也是黃呈豐完成的。
黃呈豐的製鼓手工藝後繼無人,他感慨地說:「當年父親、叔叔、哥哥都還在世的時候,我們的鼓並不有名,現在只剩我一個人,永安製鼓卻出名了,想來相當心酸。」鼓面上落下的永安製鼓四個大字,被敲響的不只是一只只的鼓,還有黃呈豐先生數十年來的獨自堅毅,和他對家人最深的羈絆。
數十年過去,黃呈豐如今雖獨自製鼓,但他說只要看著「永安製鼓」幾個字他就感到相當驕傲。
永安製鼓場所雖歡迎遊客參觀,但建議先致電,以免打擾黃呈豐製鼓的工作時間。

永安製鼓工藝社

  • 地址:彰化縣線西鄉溝內路48號
  • 電話: 04-758-0841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09:00~11:30、14:00~17:00開放參觀,但須先致電預約。
永安製鼓工藝社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