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嘉蘭部落「小米保種家」歐春香 她唱歌趕鳥,搶救快消失的作物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嘉蘭部落歐春香(歐媽媽)以古法種植多種小米,為快要消失的部落小米留種。(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嘉蘭部落歐春香(歐媽媽)以古法種植多種小米,為快要消失的部落小米留種。(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部落的小米很難種,因為鳥、猴子都跟人搶著吃。現在正值小米採收期,嘉蘭部落裡的小米保種家歐春香(歐媽媽),每天清晨5點到傍晚6點,每天超過13個小時都得守在田裡唱歌趕鳥,她搶救下來的毛小米、烏鴉小米、那魯灣小米……等多種小米,顏色黑橘紅黃,繽紛漂亮。
排灣族人、魯凱族人會拿小米來做成qavay(小米糕)、djinkul(小米芋頭糰)和cinavu(假酸漿葉包裹小米、糯米、芋頭乾粉)等傳統料理,小米如果不見了,文化就會失傳。回鄉種小米的魯凱青年謝夢琳說:「沒有小米,收穫季就失去了靈魂。」
在日治時代引進水稻之前,小米占原住民生活糧食的一半比例,需求量大於芋頭、番薯及旱稻等物產。(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在台東,小米種植面積曾經高達6,000公頃,目前只剩50公頃。「原穀傳說」創辦人周思源是返鄉務農種植小米、紅藜的排灣族人,他回憶說:「我記得小時候,每年3月到6月,整片山頭望去都是小米田,後來作物變成了被形容有經濟效益的洛神,這幾年又再變成滿滿的紅藜田。」
周思源認為,因為紅藜價格高,部落近幾年一窩蜂種植紅藜,結果前兩年價格崩盤,農友損失慘重,所以維持多樣作物的種植,不偏廢某一品種,才是長期發展的方向。
「綠色餐飲指南」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聯手推動「小米食材研究會」,邀請主廚們以小米入菜,融入現代的飲食。(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小米復育運動,代表台灣有了把更多本土作物種回來的意識。(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長期關注花東農業文化、推動當地農物產發展升級的「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調查指出:「小米除了具有文化特殊性,在生態面也有重要意義,由於小米的生長分布海拔落差可達1,000公尺,擁有高度基因多樣性;而小米也是瀕臨絕種的山麻雀喜歡的食物,因此小米種植面積不僅影響山麻雀族群數量,也連帶影響食物鏈上端,也同樣瀕危的熊鷹的存亡。」
台東縣副縣長王志輝指出:「希望把小米打造成南迴四鄉鎮,包括太麻里鄉、金峰鄉、大武鄉、達仁鄉的物產特色,讓小米不再『難回』。」
小米田裡牽著網型繩索、掛上瓶罐,只是小鳥飛來啄小米,拉一條繩索就會牽動全網,田間響起成串的叮叮咚咚聲趕跑鳥群。(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為了保種小米,歐春香(歐媽媽)每天都要和小鳥搶小米。
嘉蘭部落歐春香(歐媽媽)是小米保種家。(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小米不能亡,!有飲食意識的主廚們也來到部落來保衛小米,由「綠色餐飲指南」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邀請全台16位主廚參與「小米食材研究會」,讓主廚們以小米創意入菜,讓大家更能知道原來小米不只能用來煮小米粥或釀小米酒,現在不只要讓小米重回部落,也應該推動小米進入更多人的日常飲食裡,成為台灣常見的食材。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小米很難進到一般人的餐桌中,如何讓國人可以多吃一點,除了農業單位的努力,加入餐飲業力量的食材研究會,也是一種新的表達與推廣小米的方式。」
黑橘紅黃等彩色小米,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歐春香(歐媽媽)保留下來的各式品種。
小米是台東原鄉的重要食物及文化地貌。
植物性無麩質餐廳「Plants」做了「紅玉小米燕麥粥」;大稻埕餐酒館「孔雀餐酒館」端上「小米花生粽包腰果切達起司搭配香菜醬、羽衣甘藍苦茶油沙拉」;綠色餐廳「小小蔬房」主理人劉立群親自手工發酵小米天貝,做成「勇士漢堡」;台中「地坊餐廳」則端出「馬薩拉風味小米米布丁搭配焦糖鳳梨與小米瓦片」等小米創意菜色。
大稻埕餐酒館「孔雀餐酒館」,用小米創作菜色「小米花生粽包腰果切達起司搭配香菜醬、羽衣甘藍苦茶油沙拉」。
「勇士漢堡」用手工發酵的小米天貝做成,相當費工,這是綠色餐廳「小小蔬房」主理人劉立群對食材的心意。
這場小米食材研究會是復耕小米的一小步,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東部的部落不只能種紅藜、洛神和海稻米,也謝謝部落守護了台灣食材的多樣性。即日起到5月底為止是「小米月」,全台16家餐廳將同步供應小米創意料理,民眾可以嘗到小米的百變滋味,也是對保存小米飲食文化伸出援手。
透過現代料理,小米有了食材表達的新語言。
台中「地坊餐廳」端出的「馬薩拉風味小米米布丁搭配焦糖鳳梨與小米瓦片」,帶有祈求山中精靈溫柔守護小米的意涵。
台中「寧菠小館」的「五穀風收慶豐年」,集結原鄉常吃的小米、地瓜、芋頭等滋味。

小米食材研究會系列活動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