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小心翼翼地將100毫升的玻璃安瓶層層包妥,畢竟瓶內原料不僅肩負救人使命,更是價值連城,莊詠鈞透露:「1公克抗體、抗原試劑原料就要價超過1,000萬元,連我們都沒想到,這款原料成為公司轉虧為盈的敲門磚。」
今年36歲的莊詠鈞與鄭又瑋是成大醫檢所碩士班同學,畢業後,鄭又瑋到非洲當替代役,將理論與實務結合,「非洲國家買不起昂貴檢查儀器,反而訓練我土法煉鋼,搞懂每一種檢驗原理。」莊詠鈞為了陪伴照顧自己長大的百歲曾祖母,放棄申請到手的海外獎學金,留在成大攻讀博士。
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對篩檢量能與試劑原物料需求激增,莊詠鈞(左)與鄭又瑋(右)連假日都加班生產。(圖攝於三級警戒前)凡事喜歡動手做的莊詠鈞,只花3年就順利畢業,許多實驗在他手上都能一次成功,被冠上「一次之手」綽號。當時生技產業正紅,2人野心勃勃想創業,莊詠鈞說服父親將準備給自己出國念書的500萬元留學金,變成創業第一桶金,2013年在南科育成中心創立偉喬生醫,父母是最大股東。
莊詠鈞表示:「我父母經營食品廠,他們認為投資500萬元,應該很快就能回收。」為符合股東預期,初期鎖定生產保健食品原料,無奈天不從人願。鄭又瑋自嘲:「當時做紅麴和蚯蚓酵素,我們終究不是食品相關科系,導入量產時,發現竟有紅麴毒素和重金屬。」
親情是助力也是壓力,莊詠鈞苦笑:「每天睜開眼就得面對燒錢壓力,它消磨的不只是錢,還包括股東的耐性。」鄭又瑋始終記得莊爸爸的話:「在還沒被人家看見時,你說你多辛苦、多努力,別人都是聽過就算了。」眼看僅有的100萬元周轉金就快燒光,2人只能狂接學研單位技術服務案,賺取1萬、2萬元的微薄服務費。
鄭又瑋(左)成大碩士畢業後,赴非洲當替代役,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偉喬生醫提供)靠著聚沙成塔勉強達到月損平,但是學術研究案有淡旺季,2人追錢之餘,也沒忘記最初的創業夢想。「其實,我們一直有默默在進行抗體開發,像是親蛋白小分子腎毒素檢測試劑,那是高難度工程,前面4年我們不敢對外講。」過程中,只有碩士學歷的鄭又瑋在面對客戶時,發現即使學理都正確,許多教授和研究員根本不屑一顧,激發他重回成大攻讀博士。
偉喬生醫致力開發體外診斷試劑抗體產品,目前已完成小分子腎毒素、胃食道逆流、急性發炎及新型冠狀病毒等標的。中為鄭又瑋,右為莊詠鈞。國內洗腎人口逾9.2萬人,年燒533億元健保費。以往,親蛋白小分子腎毒素得採質譜分析法,大型教學醫院才有預算採購昂貴精密檢測儀器;偉喬生醫研發的抗體試劑,可在一般檢驗所、醫院使用試劑套組,直接偵測血清檢體中的硫酸吲哚酚尿毒素。鄭又瑋強調:「日本20年前就開始研究,但遲遲無法取得好的抗體,血清樣本得經繁複前處理,我們可完全克服,一次做80例檢體,價格是傳統檢測法的1/10。」
偉喬生醫是國內少有快篩抗體、抗原試劑原料製造商,供應國內4家試劑大廠。費時5年開發的腎毒素試劑,已通過歐盟認證,為了量產,2018年增資3,000萬元設廠,取得GMP廠認證,目標年底前爭取到國內認證。莊詠鈞直言:「在育成中心時,很多人覺得我們在扮家家酒,蓋廠後,再也沒有這樣的質疑聲浪。」比起許多生科新創產業動輒募資上億元,偉喬生醫只靠單一股東支持,曾被業界嘲笑「自以為腰桿直」。
莊詠鈞強調:「做生科的人,最重要的是能說出一套遠景,但我們一直在鋼索上行走,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不讓遠景淪為大話。」靠著從原料開發到後段製造一站式客製化服務,逐漸在抗體界闖出名號。去年農曆年前,傳出數起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個案,莊詠鈞見苗頭不對,立刻投入實驗,加快產製抗原、抗體快篩原料。
生產蛋白質或抗體試劑原料的過程中,必須經過一次次的高通量純化程序。年後,政府召集生技業者開會,公司也是受邀名單,但鄭又瑋坦言:「那次比較像技轉大會,從大家的發言能發現很多人都不是玩真的,不是卡在原料就是步驟,我們是少數有辦法從頭到尾自己做出來的廠商。」隨著疫情在國外越演越烈、造成航班大亂,以往可向國外購買原料的快篩試劑大廠,為防原料斷鏈,轉向國內廠商尋貨,讓偉喬生醫的研發產製量能徹底被看見。
去年靠著販售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原料,公司首度轉虧為盈,營收破5,000萬元,今年上半年更達7,000萬元,預估全年可望突破2億元,成長幅度高達300%,躍升國內檢測試劑原料龍頭。儘管一度被股東認為是「詐騙集團」,2人從不放棄夢想,穩紮穩打突破重圍,證明土博士的研發量能,在世界生技舞台上,也毫不遜色。
王興嫻經營蔓妮藝能公關公司,12年前嗅到商機,貸款數千萬元拿下「病毒崩」技轉專利,近來成為新冠肺炎熱門防疫商品,去年營收3,000萬元創新高。(圖攝於三級警戒前)走進蔓妮藝能辦公室,走道、牆角無一不是疊得像小山的防疫產品「病毒崩」,幾乎得側身才能穿過層層疊疊路障。員工忙著包貨出貨,電話頻頻作響,沒人有空放下手邊工作,總監王興嫻一個箭步向前當起接線生,掛了電話,她神情嚴肅地一聲令下:「盤一下我們手上還有多少庫存,先挑出醫護、居家隔離者訂單,盡可能優先出貨。」
病毒崩可有效對抗冠狀病毒229E病毒株,圖為全系列商品。病毒崩是台大醫學院教授林世明與台大創新醫療技術團隊為對抗禽流感,費時6年研製的化合物。2009年蔓妮藝能取得獨家技轉授權,經證實可有效對抗H1N1、腸病毒與超級細菌,就連讓人聞之色變的冠狀病毒229E病毒株也同樣有效,可噴在所有外用物體表面,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炙手可熱的防疫商品之一。
王興嫻透露:「5月中疫情炸開,一天內所有庫存全被搶光,單月營收成長近3倍。」業績大爆發,但她臉上卻讀不到太多愉快情緒,「我的心情很矛盾,因為業績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正在面臨病毒威脅的生命…」
疫情帶動公司業績大幅成長,但王興嫻(左)看到一個個生命面臨病毒威脅,心情十分複雜。(圖攝於三級警戒前)骨子裡感性勝於理性,王興嫻18年前成立蔓妮藝能時,只是間公關公司,和化學八竿子打不著關係,「會拿下病毒崩,完全是個意外。」公司成立第二年,懷有身孕的她,一次爭吵竟遭未婚夫家暴,「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知道什麼是被打到眼冒金星。」在醫院醒來後,對方從此失聯,她成了單親媽媽。
「這對我家人是很大的打擊,既然禍是我闖的,也只能自己收拾。」存款不多的她,甚至得貸款支付生產開銷,「唯一知道我的狀況的人是前老闆向麗雯,她默默叮嚀來看我的朋友別送禮,每人包5,000元紅包,幫我度過難關。」
王興嫻(右1)因遇人不淑成為單親媽媽,前老闆向麗雯(右3,現改名向語潔)在最低潮時向她伸出援手。(蔓妮藝能提供)沒時間自怨自艾,每天睜開眼就得面對尿布、奶粉開銷,「我什麼活動都接,連扣掉車資只剩1,000元的小案子也來者不拒,曾有一個月每天只花15元買大饅頭撐過2餐。」天助自助者,2009年全球爆發H1N1流感,台灣當時尚無病例,卻有5家防疫產品廠商找上蔓妮藝能,希望規劃行銷宣傳。
「沒有一家拿得出實驗報告證明有效,我為了弄懂拚命找資料、問專家,進而認識了林世明教授。」誤打誤撞找上台大團隊,嗅到商機的王興嫻決定貸款千萬元,賭上身家拿下當時全球唯一有效對抗H1N1的「病毒崩」技轉專利,「老天讓我能挺過人生最幽暗的低谷,也許是要賦予我更多的使命。」
5月中疫情爆發,病毒崩所有庫存量1天就被消費者搶光,但公司仍盡可能讓醫護與居家隔離者優先收到貨。(蔓妮藝能提供)產品一問市,台灣就傳出首例H1N1境外移入個案,半年內數十萬人感染、35人死亡,間接帶動病毒崩銷售。然而,隨著流感疫苗施打,疫情獲控制,病毒崩銷量近乎歸零,王興嫻坦言:「那時還有很多人不識病毒崩,但我已沒錢做廣告,只能靠接活動收入養病毒崩。」
一度滯銷庫存堆滿整間辦公室,夜深人靜,她坐在紙箱上,為明天的收入發愁;這一幕被同事看到,大夥不願坐以待斃,分頭挨家拜訪藥局通路。由於病毒崩能有效抵抗腸病毒,在母嬰界樹立口碑,獲一票竹科媽媽擁護,2012年電視節目星媽搜包單元,發現吳淡如、倪雅倫、Lulu都是死忠粉絲,意外爆紅。
病毒崩雖是交由代工廠生產,但全程瓶器不落地,嚴格管控製程。(蔓妮藝能提供)「我們就是一群追著病毒跑的團隊,哪裡有需要,產品就會立刻到。」王興嫻細數,這些年只要有新病毒產生,包括超級細菌、伊波拉病毒,都會引來消費者詢問病毒崩是否能有效對抗,光是證明安全有效的實驗費用就燒逾5,000萬元,「我用10萬倍濃度,耗費1年做呼吸毒理測試,這是我要給孩子用一輩子的東西,我必須確保安全性。」
去年初肺炎疫情爆發時,王興嫻接到一通護士來電,「她幾乎是哭著告訴我心裡有多怕,彷彿重回當年SARS的恐懼,我能做的就是把病毒崩送到她手上。」儘管海外訂單如雪片般捎來,她毅然將所有庫存留在國內,在1到4月疫情最混亂時,不惜停售產品,無償捐贈醫護人員,「我的初衷很簡單,只有一線醫護人員都健康,我們才會平安。」
邊做邊調整,她撤下所有通路平台廣告,拒用恐怖訴求刺激消費,自掏腰包捐贈2,000萬元的口罩、防護衣給社會最底層的弱勢遊民,扮演醫護的強力後盾,齊力防堵病毒破口。疫情教會人們最寶貴的一課是什麼?王興嫻毫不猶豫地說:「是愛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