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讓不少企業面臨人事縮編、產業洗牌,但逢興生技創辦人廖天倫卻反其道而行。「以前,很多人認為保健品是可有可無的附加產品,但透過這幾次疫情大流行,營養保健反而躍升成為現代顯學。」光是今年上半年,他已加薪升官拔擢十餘位中階幹部,7月初更一口氣補了數十位新兵,摩拳擦掌搶攻後疫情時代健康商機。
【頭家開講】窮小子愛千金拚命創業 獨霸果凍劑型保健品 逢興生技董事長王秋月、總經理廖天倫專訪

窮小子廖天倫和木業千金王秋月是北醫保健營養系班對,家世懸殊,激勵他奮發創業。靠藥品原物料貿易賺到第一桶金,未忘情本科專業的他,斜槓設計保健品配方,卻屢遭代工廠洩露配方,損失千萬元訂單,迫使他賭上身家設廠。
歷經2年研發,2011年成為國內唯一果凍劑型保健食品廠,拿下全球保健品龍頭訂單,正要發光,工廠卻遭祝融,只得賣房籌資重建。針對電商新勢力,降低客製化門檻,積少成多打開51國版圖,去年年收7億元。疫情加速營養保健成現代顯學,學以致用的成就感,讓夫妻倆越忙越有幹勁。


果凍劑型霸台 年收七億
新生報到日,公司送的見面禮是自家開發設計代工的「冠冕益」保健品。負責研發與業務的逢興生技董事長王秋月說:「從SARS開始,公司就積極建立病毒資料庫,新冠肺炎去年一爆發,研發團隊立刻啟動掌握關鍵植萃複方與原料,即使是疫情最緊張時,也能克服缺料問題,是目前的搶手貨。」
廖天倫、王秋月夫婦是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同班同學,創業前已是親友爭相諮詢的營養師。挾專業優勢與敏銳商業嗅覺,26年前先成立台灣荃新,從事醫藥品原物料貿易,4年後又創逢興生技,專營B2B(企業對企業,Business-to-Business)營養保健品ODM(委託設計代工 )與OEM(委託製造代工),累積超過3萬筆配方,提供研發、生產控管、法規認證等一條龍服務。

「很多客戶最關心價格,但產品力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一定要有效,否則上通路也是死路一條。」大砲性格的廖天倫,即使面對營收規模比自己大上數倍的醫藥、沙龍、美容通路,也不惜把醜話說在前頭,常讓王秋月捏把冷汗。除了傳統膠囊、粉包劑型,逢興生技也是國內率先做出果凍劑型的保健食品廠,在台灣市占率達9成,更是全球最大美國保健品牌唯一的果凍系列供應商,加上專營醫藥原物料的台灣荃新,去年合併年營收達7億元。
窮小子愛千金 拚命創業
夫妻倆於公於私都是最佳拍檔,而逢興生技也是兩人另類「愛的結晶」。外型高大壯碩的廖天倫是外省第二代,大一下學期和王秋月擦出愛火,窮小子愛上嘉義望族「嘉義製材所」第三代千金,不僅家世懸殊,還存在省籍情結。大學畢業後,王媽媽直接幫女兒物色嘉義媚登峰的營養師工作,希望用距離,讓廖天倫知難而退。

「我們的家世有段落差,但也因為沒有背景,讓我必須比別人更努力。」還沒退伍,廖天倫就應徵上醫藥品原料大廠裕元興業的研發工作,「當年還有外匯管制,董事長讓我對貿易有憧憬,他常用『我跟連戰住在同社區,他住2樓我住12樓,天天踩在他頭上』,鼓勵大夥力爭上游,當時公司幹部只要拿名片,都可以申請到銀行白金卡。」
產業充滿前景,廖天倫還自告奮勇從研發轉戰業務;而王秋月也因表現出色,1年內就獲總公司提拔,北調擔任媚登峰集團總營養師。2人愛情長跑10年,1994年廖天倫決定創業,王媽媽眼看反對無望,加上感受到廖天倫力爭上游的決心,終於鬆口「也沒扣住你們的身分證,要結就趕緊結一結。」

廖天倫先從熟悉的藥品原物料貿易做起,成立台灣荃新,他強調:「我離開前東家沒有帶走任何一個客戶或供應商,裕元以日本線為主,我改走印度線,一個人飛去印度開發客戶。」然而他並未忘情本科專業,當時不少藥廠都兼做保健食品,1999年再創逢興生技,提供保健品配方ODM服務。

代工廠洩配方 慘失大單
「做貿易,講白了就是高『跪』企業,要跪客戶還要跪供應商,我個性直,明知忠言逆耳,但客戶有不對的地方,我一定會糾正,目的也是希望他們少走冤枉路。」廖天倫的耿直性格也曾遇到知音,2004年,日本蜂王乳大廠計畫在台上市口服胎盤素保健品,卻卡在保健食品進口關稅高達50%,他建議日方在地生產,還毛遂自薦提供配方設計、幫忙協尋代工廠,並控管後續品質與交期,雙方合作至今,後來還把保養品也交由逢興生技代理。
針對不同年齡層與需求,逢興生技都能做出有效的營養保健配方,但廖天倫卻始終不敢貿然切入終端零售。「我們的保健品推到零售端,其實有8到10倍訂倍率,利潤很不錯,但當初我是從醫藥品原料往下做,既有客戶都是藥廠,即使是做保健品,永信、中化這些藥廠還是覺得我在搶他們生意呀!這是我最大的包袱。」廖天倫說出心中顧慮。
然而純做配方設計再交由代工廠生產的商業模式,也讓廖天倫踢到鐵板。「這其實是人性考驗,代工廠私接競爭對手的單,客戶抱怨配方機密被流出去,交期或品質又有出包風險。」曾有年下千萬訂單的大客戶因此撤單取消合作,讓廖天倫痛定思痛,2007年決定砸千萬元自行購地設廠。






重金設廠生產 賭上身家
王秋月直言,「關於設廠這件事,我反對好多年,娘家經營製材所,我知道設廠是一條不歸路,我們的設備、產線都是百萬元起跳,等於賭上所有身家。」拗不過另一半的堅持,王秋月最後也只能同意並全力支持。然而事實證明這是對的決策,蓋廠後夫妻倆在最短時間內取得美國NSF膳食補充劑GMP、Halal清真認證,奠定日後搶攻南向市場基礎,廖天倫笑說:「為填滿稼動率我們拚命開發客戶、找訂單,每年有2到2成業績漲幅,果然壓力使人成長。」

為發掘新藍海,夫妻倆經常飛海外看展,吸取醫藥與保健品最新資訊與趨勢,2008年在日本第一次嘗到果凍劑型保健品,讓一向不愛吞藥丸錠劑的王秋月大為驚豔,「一小條果凍單包裝能賣日幣500元(約新台幣130元),市場潛力驚人,台日交流這麼密切,本以為很快在國內就會看到類似產品,或許是卡在關稅問題,半年後我們發現市場上還沒人做,決定跳下來試試看。」
廖天倫自嘲:「原本想說做果凍還不簡單,不就是洋菜膠溶進水裡,加入營養素、果汁調味,但光是要達到均質(使互不溶的成分成為穩定而均勻液態懸浮物)就花了2年。」過程中要摸透膠原蛋白、關節強化、抗過敏、益生菌、葉黃素等每種原物料特性,才能進一步調整乳化溫度與壓力,「那段時間我進工廠第一句話都是問『今天硬了沒』,但又不能太硬變菜燕,倒掉太多失敗品,一度把大樓水管都堵塞了。」
2011年逢興成為台灣第1家、亞洲第3家成功做出果凍劑型的保健食品廠,正準備發光發熱,怎料農曆年後,工廠剛開工團拜,隨即發生火災。王秋月回憶:「我剛踏進總公司,一位資深會計衝來說工廠火災,我還罵她大過年怎麼亂講話。」不幸中的大幸是未造成人員傷亡,急於籌資重建的夫妻倆,忍痛賠售工作多年來買的第一間房。
跑東南亞拓銷 熬出訂單
廖天倫苦笑回憶說:「火災發生當週五是春酒,前菜冷盤剛上,我已借酒澆愁喝得爛醉,呼天搶地大出洋相,2個月後還有關島員工旅遊,都是早就安排好的,也只能咬牙照辦。」事後火場鑑定是員工忘記關掉機器,導致整間無塵室空燒,夫妻倆一肩扛下,並未苛責或為難肇事者,也更加凝聚團隊向心力。

沒有富家千金嬌滴滴的模樣,王秋月帶著業務跑遍東南亞拓銷會,她說:「每一趟,我們2個女生要扛的DM、樣品總重量,絕對超過100公斤,坦白講前幾年成效並不好,但我堅持年年參加,很多客戶連續觀察逢興3年才願意好好聽我介紹。」從不輕言放棄的她,陸續拿下新加坡連鎖藥局通路、馬來西亞直銷商訂單,5年內海外營收從每年2、300萬元,直接跳升為300萬美元(約新台幣8,430萬元)。
資料庫做後盾 決戰電商
看準電商崛起趨勢,王秋月每年花四十多萬元在阿里巴巴國際站登廣告,連登4年卻只拿到2張訂單,連付刊登費都不夠,但她認為傳統業務模式遲早會被網路取代,「尤其是國際客戶,製造業若不提早做E化轉型,勢必遭淘汰。」以往幫客戶開發產品,往往得花1年半時間磨合,針對電商型客戶,王秋月也設計彈性接單方案。
「我們打破最少下單量至少50萬元起跳的門檻,尤其阿里巴巴上很多個體散戶,研發團隊可直接從現有配方資料庫做微調,用最快速度做出成品,對這些買家來說,只要進新台幣千元左右的貨,就能做網商老闆,當他們賣出心得,自然會增強和逢興的黏著度。」在王秋月的靈活調度下,每月都新增1、2家穩定下單的新客戶,至今已拿下全球五大洲、51國訂單。

比起營收連年攀升,更讓夫妻倆開心的是學以致用,廖天倫欣慰地說:「父親生前最愛營養果凍,忘了給還會主動討,96歲的他有12年沒用過健保卡,區公所為此還打電話來關心。」即使沒有富爸爸撐腰,夫妻倆堅持初心,從一而終寫下決勝方程式。
後記:10億步的力量
廖天倫年輕時的夢想是到偏鄉當老師,得知宜蘭三星國中連續多年募資,栽培潛力學生赴日本甲子園受訓,決定發起走10億步捐百萬的熱血活動。為期1年裡,逢興百位員工和三星國中孩子努力邁向目標,廖天倫假日還抽空陪練跑。疫情爆發前,廖天倫在臉書分享看職棒賽,一位在甲子園受訓的三星國中孩子留言:「將來我打職棒,一定讓董事長坐最好位置。」讓向來哭點很低的王秋月當場噴淚。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