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沒過幾天,本刊即接獲爆料,指高虹安任職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下稱資策會)期間,擔任創新前瞻技術研究計畫研究人員,並獲經濟部補助委由資策會執行研究,2017年與其他研究人員分別於第二屆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國際研討會(ICPMMT 2017)與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ventions(ICI 2017)共同發表二篇期刊論文,但她2018年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發表的博士論文,大量引用這2份期刊論文,卻僅在謝詞中提及感謝同事和參與資策會補助研究計畫,未依論文格式在內文中標示引用。
捲入論文抄襲風暴,高虹安(左二)8月赴北檢提告。(高虹安辦公室提供) 此事去年曾被筆名「翁達瑞」的美國大學教授陳時奮揭露,指控高虹安是「一魚三吃」,當時高的指導教授李傑發聲明相挺,強調高是一名傑出的博士生,且其論文在Google學術搜尋中被高度引用。高虹安也在今年8月,前往北檢對陳時奮提出告訴,強調她求學時沒有政治人物的光環或人脈,都是靠自己努力一步一腳印走到今天,因此不允許任何人惡意詆毀她的學術及專業名譽。
高虹安(右)日前在節目上公開調侃林智堅(左)碩士論文抄襲案,如今自己也捲入論文疑雲。(翻攝全民平評理YouTube) 不過,高虹安大動作撇清,並未化解各方對她博士論文涉嫌抄襲的疑慮。本刊根據爆料人士提供的證據,拆解高虹安博士論文的三大爭議,首先是她多次對外強調,論文是經過正式口試及格,但始終沒說明為何未正確引述來源,僅以謝詞簡短帶過,且在文獻探討中獨漏這2份引用比例極高的重要來源,同時未提及其他共同研究者的貢獻,遭質疑將研究結果據為己有。
依照資策會委託研究契約規定,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屬國家或資策會所有,若要自行公開發表研究成果,需經資策會同意,且發表時要加註是依經濟部補助資策會研究計畫辦理,但高虹安並未取得資策會授權使用,即便她是計畫主持人,自行引用且不加註說明的行為,恐已涉嫌違反著作權法。
細看高虹安的博士論文,不只文字部分與資策會期刊論文完全相同外,連圖表也一致。(讀者提供) 對於高虹安引用資策會的合著論文,資策會主管也向本刊證實,確實查無高虹安申請授權的相關紀錄,雖然高是著作者,但她當時任職資策會,受雇期間發表的研究結果,著作權就屬資策會,引用應提出授權申請。
高虹安的博士論文與2017年在資策會發表的合著期刊論文,有不少段落幾乎一模一樣。(讀者提供) 該主管強調,資策會是研究機構,向來致力協助產業及學術界發展,當然歡迎外界引用研究成果,但仍要尊重原始研發;若高的論文與其在資策會的研究有重疊,就必須引註,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另在學術倫理上,對引用曾發表過或與他人共同發表的著作,也必須揭露,這也是基本學術倫理。
高虹安的博士論文,有不少段落與2017年在資策會發表的合著期刊論文內容相同。(讀者提供) 另外,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告的政府機關(含國營事業)辦公室涉及著作權疑義解析中也明說,公務員於任內完成的研究報告著作權屬機關所有,若無取得授權,即可能構成重製權或改作權之侵害,屬學位授予法中認定的抄襲。而學位法也規定,若博、碩士論文有抄襲等情形不授予學位,已授予者應撤銷。
依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圖)相關規定,高虹安的博士論文恐已構成抄襲,嚴重須撤銷學位。(翻攝維基百科) 第二大爭議是高虹安主張博士論文為原創,但本刊比對高的16,519字論文,與2份資策會論文期刊有4,146字相同,文字重疊達25%,還有不少圖片、表格一模一樣;最離譜的是,第二份合著期刊論文僅1,713字,卻有835字出現在高的論文中。另外,本刊透過Turnitin系統比對高的博士論文,相似度達32%,引述參考內容比例偏高。
本刊再比對高虹安博士論文與2份合著期刊論文,發現高的論文名稱為「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for Multistage Manufacturing using Classification and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Techniques.」(運用於多階段製造業的品質預測模型—使用分類及關聯規則探勘方法),與當時另3名研究員李傑、謝彥守及陳承輝,於ICPMMT 2017共同發表的「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for multistage manufacturing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and association rule mining.」期刊論文名稱高度雷同,高虹安僅將「based on」改為「using」,並在最後加上「Techniques」。
高虹安的博士論文中,有不少段落引用資策會的合著期刊論文,有些段落甚至只改了1個字。(讀者提供) 此外,高虹安也將ICPMMT 2017發表的合著期刊論文,拼裝至她的博論各章節中,從名稱、摘要、導論、方法論、研究概論、數據結果、結論,甚至是參考書目,幾乎都被大量複製貼上。
另一份ICI 2017的合著期刊論文,由高虹安與陳承輝、謝彥守、朱政安、江振國4名研究員共同發表,多處內容被整段搬到高虹安博士論文裡,不僅圖表一模一樣,連表格內容都相同,有些甚至只將欄位名稱以同義詞置換而已。
根據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學生行為準則的抄襲定義,構成要件為「不論是未經修改,直接提交自己先前發表過的作品當作是原創,或是提交與他人發表作品,而無使用適當引用說明」,因此高虹安大量引用資策會合著期刊論文,卻未加註說明,顯然已符合辛辛那提大學的抄襲定義,嚴重恐遭撤銷博士學位。
高虹安(右)今年7月獲民眾黨提名參選新竹市長,近日則捲入論文抄襲醜聞。左為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民眾黨提供) 此外,依目前台灣各大學訂定的論文抄襲標準,相似度比重大多介於20%至30%之間,不得超過;中山大學在爆發高雄市議員李眉蓁的碩士論文抄襲案後,更訂定全台最嚴格的標準,要求全校碩博士生論文原創性比對總相似度比重,不得超過12%。高虹安的博士論文若搬到台灣,依照Turnitin系統比對達32%也已超標,恐也無法取得學位。
第三大爭議是高虹安2011年因資策會科專及海外人才計畫,獲補助經費赴美研修,隔年得以進入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她完成博士畢業相關程序後,立刻從資策會離職,隔天就到鴻海上班。
高虹安日前在台北市長柯文哲母親何瑞英(左)陪同下,代表民眾黨登記參選新竹市長。(翻攝高虹安臉書) 知情人士透露,高虹安2017年於ICPMMT 2017及ICI 2017發表完2份合著的期刊論文後,就私下與鴻海密切往來,並透過管道和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碰面,之後更在博士論文通過後,馬上從資策會離開,搖身一變成為鴻海工業大數據辦公室主任。
該人士說,2018年1月高虹安在指導教授李傑的穿針引線下,受邀赴鴻海深圳龍華廠,並首度和郭台銘會面。同年3月,李傑致電高,再次邀她到郭台銘家會面,當日與會者還包含鴻海高層呂芳銘、吳良襄及黃秋蓮等人,形同在為高進行面試。
高虹安(右)在取得博士論文後不久,就跳槽到鴻海集團上班。左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翻攝高虹安臉書) 約莫2週後,郭台銘親自致電高虹安,邀她4月與鴻海團隊一同到廣東出差,參加數字經濟融合創新大會。當時還在資策會任職的高虹安,4月21日私下與鴻海簽下聘用通知,隨後再以資策會名義出差赴美,順便完成博士畢業相關程序,接著27日論文通過,5月15日就從資策會離職,16日馬上投奔鴻海。
前資策會執行長吳瑞北曾在臉書發文,還原高虹安在資策會任職及跳槽的過程,原來當時資策會把績效獎金挪給專案人才出國,獲資策會重點栽培的高,用此進修機會到美國智能維護系統中心(IMS),還代表她創立的科智企業到新加坡比賽獲新創公司獎,即使高未再服務回饋資策會,但他認為栽培年輕人的方式「是正確的作為」。
高虹安(中)目前為民眾黨新竹市長參選人,如今捲入論文疑雲,恐衝擊選情。(翻攝高虹安臉書) 爆料人向本刊指出,高虹安獲國家栽培,理應回國貢獻所學,但她卻將資策會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當作自己的博士論文發表,更在取得博士學位後馬上從資策會離職,「根本是把資策會當作工具人,做為自己職涯的跳板,令人看不下去。」另外,資策會也因高虹安的行為,之後再也沒有出國補助計畫,等於是斷了其他人的路。
高虹安過去在求學階段成績亮眼,曾以台大資訊工程系碩士第一名畢業,代表資工所受頒畢業證書;2019年獲民眾黨提名為全國不分區立委參選人,並在隔年選後風光進入立法院,加上曾經任職鴻海的光環,被冠上「學霸立委」,但如今爆出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機械工程博士論文爭議,恐將重創她的形象。
回應 高虹安:抄襲指控是抹黑 對於論文的爭議,高虹安向本刊表示,她有引述來源,並在謝詞中提及共同作者,指控她抄襲是抹黑的說法。至於資策會是否有授權她使用期刊論文,高說,她當時在資策會工作也是計畫主持人,她的博士論文與資策會研究計畫是不同著作,博士論文還包含其他研究內容,若以著作權來說,其實是3個不同著作。
高虹安也強調,資策會非常鼓勵同仁進修,當時她的直屬長官也鼓勵她攻讀博士,她在口試完後也有跟長官知會。
至於被質疑拿到學位後馬上跳槽鴻海,她解釋,資策會有規定獲補助計畫須回國留任半年,她都符合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