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次的徐宗清是馬來西亞怡保市人,大學時到台灣就讀成大化工系認識太太張淑卿後,便長居台灣。彼時,徐宗清在桃園一家化工廠當工程師,「老老實實上班幾年,但每個月從桃園回台北看孩子一次,發現孩子又長高很多,但我錯失了跟他一起成長的樂趣。」
【燒包老爸番外篇】不想錯過孩子成長 他辭工程師創業窮養養出高材生 燒包專賣店專訪

在北市松山車站附近巷弄內,開店賣故鄉馬來西亞國民點心「燒包」的徐宗清,近來成為網上爆紅名店。其實,過去徐宗清曾經歷二次創業失敗,花光積蓄後,一度舉家搬回大馬,幸好3個孩子貼心又懂事,大兒子還拿到全額獎學金赴香港留學。

徐宗清在故鄉馬來西亞有7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五,原生家庭情感緊密,無法陪伴孩子成長,讓他萌生創業念頭。2000年,他辭去安穩工作,開店賣起馬來西亞國民的點心「燒包」,「自己創業做生意,那種心情跟當上班族差很多,可是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是會創業,這可能我的個性有關。」
燒包的口感類似港式叉燒酥,徐宗清解釋,「只是形狀從長條改為圓形。」但早年異國美食在台灣並不普及,又少了網路推波助瀾,小店生意始終不見起色,「那時真的很苦,苦到我3個孩子都能感覺到,怎麼這麼吃力的工作老爸也做?」徐宗清育有2男1女,說起提起當年困頓,他一度哽咽、泛淚。
他原本在北市吳興街一處巷弄內租房開店,「可是那在吳興街很裡面的巷子,生意不好,一天來不到3個客人。」他決定主動出擊,白天到商辦大樓推銷,晚上在臨江夜市開店賣飯麵與燒包,假日又帶孩子到玉市、花市叫賣,「我逼著自己出去,光守在那邊,就死定了。」

「我3個小孩都特別懂事,沒事我就陪孩子去圖書館,陪他們大量閱讀,他們看很多書,成績你就不擔心。」徐宗清自己也是高材生,他相當重視中文學習,「我找了整套的金庸小說給孩子看。我總是覺得你數理要好,必須打好中文根基。中文根基很流利,你的接受能力就強。」
但店裡生意不佳,最後創業6年換來一場空,徐宗清花光全部積蓄,一度舉家搬回馬來西亞,2009年決定回台決定放手一博時,他長年擔心家計,時常睡不好、壓力大,隔年免疫系統卻累出毛病,檢查出罹患重症肌無力。「突然間我的手腳整個沒力,麵糰完全揉不了,連摩托車的煞車都拉不住,眼皮沒辦法控制往下掉。」

徐宗清遵從醫囑服藥治療,就讀信義國中的大兒子,放學後常到店裡替他揉麵糰、擀皮、包餡,「那時他是全校第一名,我總覺得很怪,我從沒看過他在家裡寫功課。後來我問了老師才曉得,他利用在學校的零碎時間,把功課全都寫完了。」

「我問他要不要補習?全校前10名的學生都在補習,他說他不用,因為有問題在課堂上馬上舉手問老師,就可以處理掉了,不用額外再花錢。」孩子體貼窩心,徐宗清透露,大兒子後來拿到香港城市大學全額獎學金出國唸書,目前留在香港就業,大女兒也從國立大學畢業,小兒子則在就讀大學四年級。「我想教育能教到孩子自立、會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