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東區屹立30年 這家小火鍋楊謹華、蕭亞軒都愛吃 亞都迷你火鍋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出生就被轉賣的李丙增不因人生辛苦而喪志,努力經營亞都迷你火鍋30餘年,成為眾多名人的愛店。
出生就被轉賣的李丙增不因人生辛苦而喪志,努力經營亞都迷你火鍋30餘年,成為眾多名人的愛店。
亞都迷你火鍋藏身東區巷子,是許多台北人吃了多年的愛店。不見蛋黃區多數店家的奢華與浮誇,天然樸實如家的口味與氛圍,反而吸引眾多名人如蔡依林、林心如、楊謹華不時上門。
老闆李丙增31年前頂下創立僅2年的亞都。他出生不久就被轉賣,收養家庭爸媽不疼愛,只能靠自己。當過軍官、貿易公司副理,最後賣起鍋物,把員工、顧客當成家人,因為這家店不僅是他的事業,也像是他的另一個家。
平日午後的台北東區略顯冷清,轉進捷運站附近的巷子,被大量植栽包圍的亞都迷你火鍋不算顯眼,卻不斷有客人上門。沸騰高湯逼出氤氳,驅走涼意,一名熟客和人稱「丙哥」的老闆李丙增話家常,一邊夾起企圖跳盤逃生的活蝦往鍋裡放,「上次我穿白襯衫、點麻辣口味,蝦子放進去開始跳,衣服還被濺到。」聞言李丙增大笑出聲。
李丙增每日到菜市場採買海鮮,蝦子不急凍,放進打氧氣的水裡,上桌都是活跳蝦。

明星愛店 活蝦鮮上桌

走進不算寬敞的後場,以豬大骨、鳳梨、洋蔥、榨菜等食材熬煮的湯底在爐上慢熬,另一側員工忙著將大白菜一片片剝開,切成三等分,再以流水不斷沖洗。李丙增彎下腰,指著正在打氧氣的水箱,「我每天早上去菜市場買蝦,回來不冷凍,都是活的。」他自豪創業至今,上桌的都是最青的海鮮與食材。
藝人包括林心如、楊謹華、蔡依林等名人都曾前往吃鍋,留下簽名。
店裡裝潢樸實,沒有豪華排場,唯一誇張的擺設是牆上逾百個簽名白盤,華燈雙姝林心如、楊謹華、天后蔡依林,還有新聞喧騰一時的蕭亞軒跟柯震東都在列,「我問過她『蕭小姐不好意思,我這店那麼破那麼爛,妳怎麼會常來?』她就說:『好吃啊!』」
亞都創立於1989年,李丙增約莫2年後接手,那時他什麼都不會,跟著創始老闆從市場採買學起。「一開始我連切辣椒不能摸眼睛都不知道,每天都在流眼淚。」今年63歲的李丙增其實不輕易掉淚,即便人生曲折到荒誕,卻總是樂觀。
「我講個故事給你聽。1959年有個50歲的阿嬤,住在中山北路二段,女兒已經出嫁,孤身一人靠著擺麻將桌抽成掙錢。朋友勸她抱個囝仔來飼。有一天,有個男人抱著男嬰在附近兜售,喊價2,700元,阿嬤用2,400元買下來,那個男嬰就是我。」

曲折經歷 遇貴人頂店

李丙增用喜劇方式說著過去的悲劇人生。不知親生父母是誰,跟著阿嬤生活,「她很疼我,但旁人笑她年紀那麼大還帶一個娃,就把我過給她女兒,就是我後來的爸媽。大家住一起,還是阿嬤照顧我,直到我國三她過世。」
少時生活環境複雜,鄰居不少流氓,李丙增看太多混不好的兄弟被送到綠島,一心要靠讀書翻身。無奈養父母原本就有3個孩子,對這個被迫領養的兒子難以公平對待,加上養父嗜賭,家境不寬裕,李丙增考上成功高中,卻因沒錢放棄,選讀職校,白天送報紙,晚上還到電子工廠上小夜班,「家裡沒溫暖,寧可晚一點回家。」
一次送報至空軍總部,看見軍校招生,讀書不用錢、水電減半,他立刻報名。從軍8年,最終因受不了同酬不同工申請退伍,隔日轉職到貿易公司,從擦桌子、貼郵票開始學起。人生打掉重練,問他不怕嗎?「當你從小知道自己是個孤兒,沒有父母、兄弟姊妹,你就什麼都不怕,沒人在乎你啊!」6年時間一路升到副理,「有個案子幫老闆賺60萬元,他只給我1千元獎金。」心寒的他無懼中年失業裸辭,隔日到大舅子經營的停車場當起管理員。
「亞都第一代老闆的車都停在那裡,那時他罹患肝病,醫生叮囑他不能太勞累,他便問我大舅子要不要接,我跟大舅子合出50萬元把店頂下來。」動念接手,除了合胃口,大半輩子領固定月薪,彼時已結婚生子的李丙增想拚拚看當老闆,掙更多錢養家。
李丙增接手亞都時,店址位在頂好名店城地下一樓,座位僅有12個,後來生意變好才擴店搬到現在的位置。(李丙增提供)

搜羅美味 精心製醬料

90年代鍋物店還沒那麼普遍,初始店址位在頂好名店城地下一樓,只有12個座位,太太下班後過去幫忙,妹妹蔡淑芬也加入,1天營收6、7千元。做了1年,日營收破萬元,又過了5、6年,店外已都是長長人龍,「一個座位十翻,讓客人等太久,才搬到上面。」生意翻紅,除了食材新鮮,在那媒體不多的時代,台視《家庭月刊》前來採訪也讓知名度大開。
李丙增(左)要求食材新鮮、天然,使用的白菜也是精挑處理過,不能有太多菜梗。
「我可以在東區開30年,怎麼可能不好吃。現在賣的東西跟當時基本原料差不多,但一直在進化。」菜、肉來自合作多年的攤商,每日現送,海鮮堅持親自到市場挑選。「有時候去外面吃別家鍋物店,那種青菜、肉品品質我是丟垃圾桶的,你看我熬湯非常認真,不加添加物。」前老闆教的第一版高湯以雞骨、豬骨與鳳梨為底,李丙增雖是料理門外漢,開店後看了不少烹飪節目,「我不喜歡雞骨的味道,只用豬大骨。看見電視上大廚說加入洋蔥、玉米鬚會更清甜、榨菜可以取代鹽,我都嘗試。」
菜盤也有眉角,魚豆腐是日本進口、不用高麗菜而使用白菜、丸子來自新竹,「以前人家告訴我,只要把方圓10公里最好吃的東西集合起來就會最厲害,那我們就把全台灣最有名的東西都拿過來。」
XO醬使用干貝、蝦米等原料拌炒,干貝得先細剝成絲狀。(李丙增提供)
不能輕忽的還有醬料,「一開始沙茶都是買現成的,但這樣味道都一樣,一個在飯店當廚師的朋友,教我用市售沙茶當底,加入咖哩粉、花生粉、辣椒粉去炒。」店裡可供拌麵、拌飯的XO醬,則是李丙增的香港友人知道他開店特別來台教學,「干貝絲要剝很細,員工都一邊剝一邊幹譙。」
亞都的隱藏版美食XO醬香氣足,鹹香微辣,拌飯、拌麵都相當美味。

待客有道 營造溫馨感

能當面罵老闆,足見李丙增與員工的感情有多好。看見好吃的,李丙增從不吝嗇跟員工分享,幾乎包辦三餐,每天下午大夥就像家人一樣一起吃飯,毫無隔閡。來自雲南的秀秀,19歲到店裡打工,一待就是16年,在亞都和丈夫小寶相識相戀,「這裡就很有家的感覺,現在老闆是我的乾爹。」
老闆、員工與顧客互動輕鬆,用餐環境就像在朋友家,或許也是吸客原因之一,店內大家笑稱,「老闆是『客人第一、員工第二、自己第三』。」客人進門,李丙增都能和他們聊幾句,姓氏、綽號、職業熟記在心。對於客人要求,只要能力所及,總希望員工盡量能做到。
李丙增(左)跟顧客都像朋友,不僅知道姓名、職業,用餐時也會話家常。
蔡淑芬回憶二十多年前,1名住在附近的八十多歲爺爺每次經過,她都會招呼「來呷火鍋」,屢被拒絕,「有一次他真的來了,點海鮮,叫我幫他剝蝦,我把他當成自家長輩幫忙,後來他就常常來。」亞都還有個貼心服務是菜盤可以換菜,不讓客人花冤枉錢,也不浪費食材。面對眾多大牌藝人,員工反而盡量不打擾,給予空間讓他們能安心嗑鍋,「費玉清以前每天下午3點到6點就坐在裡面那個位置,等人變多,帽子戴了就走了。」
做生意三十多年,金融海嘯、食安風暴都沒受影響,鍋物店暴增依舊能在東區屹立不搖,疫情卻讓亞都首次受挫,營收懸崖式下墜。李丙增不願影響員工生計,每日照常營業,「燈開一半、冷氣開一台,大家坐在那邊。」後來員工自願月休15天、薪資打折,撐過無法內用的日子,還自製甜點在店裡賣,增加收入。隨著解封,業績恢復至過往7成,李丙增規劃明年要重整店面。
客人多是老面孔,「你也知道年紀越大,來的次數就越少,所以一定要有活水進來。可能做個打卡牆之類的,現在年輕人真的沒那麼在意口味。」他有些感嘆,「我賺的已經夠用了,2個女兒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會接手。繼續開店是為了跟我那麼久的員工。」未來李丙增甚至希望開分店讓員工自己當老闆。原生家庭、收養家庭沒讓他感受到家的溫暖,現在他用鍋物暖眾人的胃,也讓自己和員工找到家的感覺。
羅德莉、羅麗美

顧客這麼說:湯頭鮮甜健康

我們住在永和、深坑,每週會來吃一次,吃十幾年了。亞都給人感覺很親切、自在,他們的菜、肉都很新鮮,大部分店家都用高麗菜,這裡是用白菜,煮起來湯會更鮮甜,湯底不像其他火鍋店吃了會口渴,覺得很健康。

羅德莉、羅麗美,新北人,旅遊業

亞都迷你火鍋在東區開業三十餘年,裝潢擺設頗為樸實。

亞都迷你火鍋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01巷12、16號
  • 電話:(02)8771-8151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