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有道理,但實際情形呢?去年台股下跌,主動型台股基金是否跌得比市場少?統計去年全年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下跌18.68%,據投信投顧公會公布的2022基金績效評比表,分類為「一般股票型」的台股基金共98支,其中13支帶來勝過大盤的績效,其他85支則是落後市場,算起來跌得比市場還要多的基金比率高達87%。
【基金講堂】主動型基金無法減低熊市損失

投資界有一種常見說法是:假如採用指數化投資,將對市場下跌毫無防備;市場跌,只能跟著跌。相對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可以視市場狀況機動調節,在下跌的市場持有一些現金,讓你虧少一點。
而且績效領先大盤的那13支基金,有不少是同一支基金的不同股別,如排名第12跟第13的分別是永豐臺灣ESG永續優選基金的「年配」與「累積」二個股別。若把同一基金的不同股別合併,一般股票型台股基金在去年只有7支勝過指數。
這是特例嗎?表格列出台股近5個下跌年度,除了2015年只有15%的基金落後指數之外,其他4個年度,高達6成以上的基金跌得比市場還嚴重。所以,本文一開始的陳述,恐怕只是一種想像,想要依靠專業經理人的主動判斷來減低熊市的損失,不是一種可靠的做法。
報酬代價 下跌的威脅
《經濟學人》雜誌,每年1月都會有篇文章,討論未來一年的經濟與投資前景。2020年的雜誌沒有提到疫情,2022年則沒有提到烏俄戰爭。也就是說,該年最重大的經濟與投資風險事件,往往是事前根本想不到的。
投資不應預設自己可藉由某些方法持續成功的躲過大跌,來達成更好的報酬,這不是合理的期待。相反的,應該要預期在長達幾十年的期間,會遇到單年負幾十趴的股市嚴重下跌,而這是投資該做的準備。
如台灣股市從1970年初到去年底,有9.6%的年化報酬,雖然此期間遇到2008八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及去年的下跌,但就算全部參與到這些年度的下跌,長期投資仍有近10%的年化報酬。
所以遇到下跌,重點是安然度過,不要因為槓桿投資或是從事太高風險的投資,坐立難安、夜不成眠。事實上,只要撐過下跌,都能拿到金融市場的長期報酬。要知道投資時面對下跌的威脅,是取得報酬必須付出的代價。
台股下跌年度 主動型基金無法打敗大盤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