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國內面板大廠群創光電轉投資、專門設計製造X光感測器並取得全球市占龍頭的小金雞—睿生光電正式掛牌,在連續三年都賺半個股本的利多加持下,短短6個交易日股價飆漲翻倍,讓去年大虧279億元的群創,跟著母憑子貴。
【全文】技轉印度籌資拚轉型 群創布局車電Micro LED突圍

不敵景氣與庫存風暴夾擊,國內面板大廠群創光電去年大虧279億元,創下10年來最慘紀錄。今年2月群創召開董事會,突然宣布將技轉印度Vedanta(韋丹塔)集團,讓各界訝異究竟葫蘆裡賣什麼藥?本刊調查,深知面板陷於紅海競爭的群創董事長洪進揚,決定透過授權金收入,跟隨鴻海集團一起衝刺車用市場,並和競爭對手友達一起參與富采私募現增,卡位Micro LED新技術,力拚轉型新契機。

沾光睿生 群創飆漲四成
小金雞上市激勵群創股價,從去年底貼近10元票面價飆升4成多,7日收盤價14.6元,3月初法說會上,董事長洪進揚樂觀地對投資法人說:「群創轉型已有初步成果。」去年才大虧279億元,創下十年來最慘紀錄,洪進揚為何對群創如此有信心?
原來,除了養出小金雞睿生,今年2月群創董事會還做出一項決議:把旗下8.5代線的面板技術,授權移轉給印度跨國大集團Vedanta(韋丹塔),並協助該集團在印度建立面板基地。據外資瑞信證券估計,群創將因此有5億美元(約新台幣150億元)進帳。

本刊調查,群創正靠著扶植小金雞上市與技轉印度,大舉籌錢力拚下一階段轉型,其中積極爭取車用面板訂單,以及轉投資Micro LED(發光二極管顯示器)新技術,就是帶動群創下一波成長的新動能。「目前在面板市場上,OLED(有機發光顯示器)是韓廠主導,傳統LCD面板則是中國業者的天下,群創想突圍,必須走藍海路線。」知情人士對本刊透露。
「台灣面板廠已不適合再與中國廠商拚規模、價格,應該做的是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像轉投資的睿生光電就把面板技術改造成為X光平板感測器,並做到業界的龍頭,去年睿生賺了超過半個資本額,至於低價的市場就讓中國和印度去拚。」群創主管坦言。
轉攻車用 貢獻度逾二成
賣技術籌錢拚轉型,群創並非國內第一家。早在2010年,永豐餘集團旗下的元太科技,就靠著出售廣視角技術取得授權金,全力衝刺利基的電子紙市場,不僅成功轉型,還拿下全球龍頭寶座。去年,元太稅後盈餘高達99.1億元,每股盈餘8.69元,市值達2100億元,遠超過友達和群創的1400億元。「過去十年,元太年年都賺錢,而且越賺越多,顛覆外界對於台灣面板業大賺大賠、長期幾乎沒獲利的印象,可見,元太拿授權金衝利基市場的轉型很成功,值得學習。」一位群創高層直言。

這次群創也同樣賣技術籌錢拚轉型,究竟要往何方投資呢?據調查,群創的第一目標,就是瞄準火熱發燙的車用面板市場。由於各大車廠朝電動化與自駕化發展,車內使用的面板尺寸不僅越來越大,數量也急遽上升。

「以前車用面板就是單純一片片,尺寸都在六吋以下,在特斯拉吹起一體成型的超大面板中控台後,現在車廠設計內裝時,儀表板跟中控台連結起來,包括觸控、實體旋鈕、鏡頭全部都整合進去,不僅20吋以上比比皆是,車廠還要求配合內裝重新設計,讓群創可以直接與大車廠對口,不再透過Continental(馬牌)、BOSCH、日本電裝(DENSO)等傳統一階(Tier 1)供應商。」群創主管透露。
像是群創旗下的子公司群豐駿,不但已經是歐洲知名車廠BMW與美國通用汽車GM的直接供應商,去年底還獲得BMW創新供應商的獎項,「群創終於嘗到車用面板的甜頭。」總經理楊柱祥飛去歐洲領獎時喜孜孜地說。
而根據群創財報顯示,車用螢幕去年第四季的營收貢獻已經突破二成,全年營收規模更達到399億元,年增率高達58%。
跟隨鴻海 赴印度撈紅利
自立自強爭取歐美大車廠青睞,同時間,群創也跟著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前進印度、東南亞等地發展電動車的腳步,希望分一杯羹。
「鴻海在去年2月和韋丹塔集團簽訂合作備忘錄,準備在當地合資建立半導體與面板廠,去年6月印度塔塔集團又宣布加入MIH電動車聯盟,大家都想爭取印度高達1500億美元的電動車商機,群創車用面板如果能跟著鴻海一起進入印度,就能在新藍海拿到門票。」知情人士透露。

「印度人口紅利很巨大,但是電視、手機和筆電主要從中國進口,所以他們很想扶植本土製造取代進口,這是印度的策略。」楊柱祥在法說會上坦言,群創技轉印度取得資金轉型外,還有其他目的,「印度有14億人口、3億個家庭,群創希望跟當地廠商合作,創造新的供應鏈,在面對地緣政治衝突的時候,有更強韌的供應鏈,又可以多一個客戶,一舉數得。」
攜手友達 共同增資富采
大舉揮軍車用面板外,群創還瞄準面板最新技術Micro LED,去年與友達一起參與在該技術領先的富采私募現金增資,過去友達和群創向來王不見王,這次盡棄前嫌投資同一家公司。「會合作的關鍵,在於大客戶蘋果未來可能採用Micro LED面板,加上元宇宙及車廠也有大量需求,目前韓國和中國兩大對手在Micro LED並未領先,當然不能缺席。」群創主管分析。

對於群創賣技術籌錢拚轉型,在分析師眼裡也有不同看法。Omdia資深研究總監謝勤益就直言:「群創有一筆錢可以收,又在印度有新的合作夥伴,何樂而不為?」IDC研究副總監徐美雯則表示:「面板景氣在谷底,每個廠商都有不同策略,群創把技術授權給印度籌錢轉型,友達則往更高階的Mini LED 和Micro LED發展,韓廠不再和中國廠商硬拚,轉向OLED市場發展,現階段還很難評斷哪一個策略會成功。」看來群創的轉型之路能否成功,仍須時間來證明。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