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盛夏濱海2】冷門漁村當一日「青蚵嫂」 全台最古老祖師廟也在這裡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在四鯤鯓體驗的挖蚵活動,還能現吃新鮮蚵肉。
在四鯤鯓體驗的挖蚵活動,還能現吃新鮮蚵肉。
台南「鯤喜灣文化園區」聽上去有些冷門,腹地涵蓋範圍北邊的安平港、鯤鯓碼頭,一路延伸到南端的二仁溪畔的南區親水公園處,除了黃金海岸、喜樹藝術聚落及灣裡商圈,更有此次我造訪「四鯤鯓」值得深度探遊。
拆解「鯤喜灣」三個字,分別指的是鯤鯓、喜樹和灣裡,其中的鯤鯓就是位於台南最南端海岸線有個質樸的小漁村「四鯤鯓」,這裡或許非旅行台南首選,但有一群人正努力推廣家鄉文化。
「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總幹事潘文欽帶領文史志工們在四鯤鯓一帶推動小旅行,從「鯤鯓碼頭」為起點,講述關於當地的文化背景故事,接著前往當地信仰中心「龍山寺」,這可是開基祖師爺廟,為全台灣首座最早主奉清水祖師的廟宇,肇建迄今已經有350年,香火鼎盛。
開基清水祖師廟也位在四鯤鯓漁村裡。
「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總幹事潘文欽與文史志工在此推動小旅行,希望能讓旅客深度認識古老漁村。
小旅行也深入漁村巷弄,村裡有兩口300年老井,皆為自然湧泉,至今仍在使用中,位於南北側的兩口井,在祖師爺的指示下挖鑿,被古老居民視為龍的眼睛,北側的稱為「龍目井(頂頭)」另有南側的則是「龍目井(下頭)」,據說許多居民靠著這兩口井的「灌溉」致富,時至今日,老井仍在使用中。採訪當日巧遇一名老奶奶汲取井水,她說到自家跟井水的故事,可深刻感受到當地居民對兩口井的感念之心。
四鯤鯓巷子裡有多個提供居民、遊客休息的藝術裝置。
居民曾與大學相關科系學生合作在巷子裡進行藝術創作,也將景點說明的牌子美化。
村裡有兩口老井,皆為自然湧泉,至今仍在使用中。
鄭成功時期,大陸漁夫隨魚汛而來在此群聚定居,除了養殖和捕撈漁獲,鯤鯓的居民多是養蚵人家,鯤鯓碼頭地處清水路與鯤鯓路交界處,屬於內港,也是養蚵戶的卸貨碼頭,時常可見蚵農忙進忙出,或是挖蚵嫂的身影。
四鯤鯓位於河海交界,過去四鯤鯓碼頭為船隻往來繁忙的漁村碼頭。
小旅行的終點站來到碼頭邊體驗挖蚵。
由於水質含藻量高,浮棚式養蚵法從幼苗到又肥又大的成蚵,只需四個月,每年產季長約8個月,產值非常高。當地也有蚵農與學會合作,提供遊客體驗「挖蚵」,完整的蚵串已先行清洗,遊客模仿蚵農利用尖鉗順著蚵殼邊細撬開,切除干貝柱後,將蚵肉取出。當然,親自挖蚵的「犒賞」便是新鮮現吃的蚵肉,鮮甜滋味固然令人食指大動,但挖蚵對一般人來說實在困難,挖了幾顆後,大多難以繼續。喜歡深度體驗及愛吃海鮮的遊客,不妨前來四鯤鯓挑戰看看。
被豐富綠藻養大的蚵,十分肥美。

灣裡萬年文史推廣學會

  • 地址:台南市南區灣裡路660號
  • 電話: 0931-979-958
  • 備註:四鯤鯓小旅行請洽學會,費用400元起/人,15~40人成團,行程內容含鯤鯓聚落導讀、古井汲水體驗、剝蚵寮體驗剝蚵、保險、簡單餐飲,預約方式可上臉書粉絲團查詢。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