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上的大鍋燒得正熱,底部滾燙的水衝出大量熱氣,唐茂檳拿起白蘿蔔蘸香油在鍋壁上細細塗勻,之後舀起一碗調好的在來米漿,沿鍋緣順時鐘淋漿畫圓,白色漿液順著深鍋下流,半煎半炊蒸。
【台灣老店】50年老店凍漲7年吸客 「讓更多人知道桃園也有鼎邊趖」 黑人鐤邊趖專訪

提到鼎邊趖,大多人都會聯想到基隆廟口,其實桃園觀光夜市裡有一家已有半世紀歷史的鼎邊趖,第一代老闆唐賢次師承廟口名店,信守承諾遠離出師地,落腳桃園。
唐賢次是老總鋪師,年少曾在江湖走跳,當父親後金盆洗手,努力掙錢開店,卻屢遭房東漲租金逼退,最後靠著鼎邊趖小攤養家。小兒子唐茂檳曾是過一天算一天的月光族,也是在升格當爸爸後學會擔起責任。7年前見父親年邁,再難扛起那大鼎,決心回家接班。他努力撐起父親「黑人」的招牌,希望未來人們提到鼎邊趖,除了基隆廟口,也會想到桃園夜市裡的這家老店。
用料豐富 米香鮮甜
交出掌勺位置多年的唐賢次站在一旁,看兒子動作熟練,安心之餘還是忍不住吐槽,「7年前他回來,做到快哭,花2年才學會。這塊粿仔,一下去就要成型,如果沒法度就免做了。」
2分半後掀蓋,漿液已成大片Q軟的鼎邊趖。唐茂檳無懼高溫,直接以手撕下,放一旁吹風晾乾,之後送進冷藏,待客人上門,再切成塊狀,放入以豬大骨、香菇、魷魚、筍片等原料慢熬的高湯中,搭配手捏蝦羹、肉羹、金針花、韭菜花等。鼎邊趖吸入湯汁,咬下除了米香,盡是鮮甜味。

「鼎邊趖」是福州傳統小吃,趖(台語音同ㄙㄡ′)為閩南語用字,有蠕動之意,形容米漿沿鍋邊滾的動作。當地人視為主食,可加進菜湯或拌炒,但配料不多,後傳進基隆才加入海鮮食材。「大家都以為鼎邊趖只有基隆有,很多桃園人你問他『趖』怎麼寫?他可能也不會。」唐茂檳半是自嘲半是無奈,其實父親半世紀前就在桃園市街邊賣起鼎邊趖。
基隆學藝 桃園擺攤
「我是正總鋪師!什麼魷魚螺肉蒜、佛跳牆,對我來講攏足簡單。」今年已78歲的唐賢次,有老師傅的傲氣與霸氣。外號黑人的他,出生於台北縣雙溪鄉(現新北市雙溪區),父親為礦工,在他10歲時死於礦災。「我11歲就被送出去打工,什麼都做啊!在戲台(電影院)畫尪仔,颱風來去拆招牌,連著招牌一起被吹走。也去酒家學酒家菜啊,月薪300元,時間到我媽就過河、爬山到店內拿那300元回家。」
13歲時,唐賢次到基隆廟口前的海產店拜福州老師傅為師。「彼陣對面有一家鼎邊趖,以前還是用灶,我常去幫忙起火,他就說:『黑人,我教你,你以後大漢不能在基隆賣喔!』我說好。」他的勤勞,不僅讓他學會鼎邊趖,甚至還習得日本料理。18歲那年,師傅到日本開店,帶他過去幫忙,「跟日本人共用店面,咱就好奇、愛學,人家就教我啊,反正我是台灣人,不會在那邊開店。」待了近2年,收到兵單他才回台。

唐賢次在內壢服役,退伍後沒本錢開店,就近在桃園最熱鬧的大廟後擺攤賣鼎邊趖,一碗賣8元,一天可賺700、800元,但那時卻沒能守住財富,他有點歹勢,「做毋成囡仔。不過以前黑道是講義氣的,要維持秩序。」入幫派、帶小弟,成了別人口中的「黑人大ㄟ」,娶老婆後才開始脫鉤。
坦言江湖事不是說斷就能斷,「阮某3年多前走了,她這輩子跟我實在是真艱苦。大女兒4歲那年,我還在酒家當圍事,天天喝,喝到猛爆性肝炎,是小兒子出生才真的收腳洗手。」那時他終於存到一些錢,開間小店賣燒酒雞,「生意一好房東就漲價,做不下去。後來有人找我合開日式料理,2年後租金要加3萬元,股東桌、椅搬一搬,也不做了。」不想再被房租綁架,他在桃園夜市尾立起「黑人鐤邊趖」的招牌,重新開攤。

大鍋擺在攤頭,每日現煎鼎邊趖,蝦羹、肉羹都是和妻子高素華現捏。得知他重新創業,過去的顧客跟著上門,「他們說:『你只賣這樣,我怎麼會吃得爽?』才又開始賣薑醋章魚、蛋黃中卷這些日本料理。」位置不在鬧區,那時的黑人鐤邊趖更像是小小的露天居酒屋,不少人下班後來喝杯清酒、吃點小菜,放鬆一下,賺的錢不若以往,但一家五口過日子也是夠了。
「我嘸讀冊,所以跟孩子說:『你們如果會讀,我拚性命乎你們讀;若不會讀,就要去學功夫。』」但賣吃食苦又累,他從沒想過收兒女為徒。3個孩子中,只有當外語老師的大女兒不用他擔心,唐茂檳曾讓他操了不少心。「有一天突然帶女朋友回來,說懷孕了,我說:『你就要負責啊!』」那時唐茂檳在超商工作,賺的錢只夠自己用。

子承父業 苦學二2年

1980年出生的唐茂檳不愛讀書,二專沒畢業就出社會工作,「我以前是月光族,過一天算一天。」28歲當爸後才真正轉大人。他和妻子謝婉婷搬回家幫忙,偏偏遇上金融海嘯,小攤養不起兩家人,只好向外發展。賣過麵包,也到工地搬過磚,後來在汐止的工廠找到工作,夫妻倆生活終於安穩。
7年前的父親節,唐茂檳與謝婉婷回家慶祝,唐賢次第一次問兒子想不想學,說自己做不了幾年了。「爸爸年紀大了,出攤要搬爐子、鍋子,腰椎都受傷,沒有辦法每天做,一星期就做週五、六、日。客人來,一次沒開,二次沒開,慢慢也就不來了。」
唐茂檳直言,回家接班時,姊姊很害怕,「她怕我們會當吸血鬼拖累爸媽,剛結婚那一次讓她有陰影。」但在外繞了一圈,心性穩定不少,他辭職專心學,妻子則桃園、汐止二邊跑,避免斷糧。父親是傳統總鋪師,會做卻不善於教學,唐茂檳只能在一旁學爸爸的手勢、淋米漿的方式,實作時常一桶米漿浪費半桶。

「我以前只會煮泡麵,刀都沒拿過,一開始拿刀手還會抖。」唐茂檳花了近2年時間,終於讓鼎邊趖繞出完整的圓,厚薄、長短也能平均,但真的自己當老闆,生意卻慘淡不已。「曾經一天營業額連一桶瓦斯都買不起。很多人是認老師傅,有一次很好笑,我賣爸爸做的鯽魚,客人吃完過來說:『你功夫輸你爸一大截。』」逼得唐賢次退而不能休,不時要到攤頭當人形立牌,招呼老客人。
為了吸引新客,唐茂檳做了不少變革,第一個改變是大聲說謝謝。「有一些人他不知道這是什麽,會看一下,以前我爸會說:『看不會飽啦!呷看嘜才知道。』」在超商工作多年的唐茂檳則是言必說謝,就算只是路過詢問,他也不忘以謝謝當結尾詞。送餐空檔更是頻問顧客意見、要不要加湯,吃了近20年的熟客就稱讚,少年頭家比老老闆更親切。
改良流程 老爸發火
過往,父母都是現做,「蝦羹與肉羹捏好丟進湯裡,一開始湯一定甜,但也很鹹,後面慢慢添水,味道又淡了,客人會覺得每碗味道不一樣。」為了品質穩定,他跟妻子調整做法,曾在餐廳工作的謝婉婷將配方固定,羹在後場先手工製作完成。這改變踩了老總鋪師唐賢次的雷,屢次與兒子起衝突,就怕走味砸招牌,直到5年前,黑人鐤邊趖參加「桃園上好攤」—美食選拔競賽得獎,終於說服他。

那一次比賽讓黑人鐤邊趖翻紅,評審裡有位美食部落客,吃了大為驚豔,後來到店多次,寫了文章,才讓更多人知道桃園也有鼎邊趖。生意轉好,唐茂檳與妻子每日早起備料,去年卻發生意外,他處理白蝦時被蝦尾刺到,感染海洋弧菌,「脊椎被吃掉一整節,痛到下床、坐輪椅要花20分鐘。」醫生預估半年才能復原,唐茂檳心繫老店,硬是逼自己一個多月就重新站起來。大病初癒不到半年,他再次挑戰父親原則,決定搬進店面。「爸爸被房東弄過很多次,會驚,但攤位的遮雨棚有高低差,下雨天客人一邊撐傘一邊喝湯。」

雖然增加房租支出,接班七7年來,黑人鐤邊趖卻沒漲過價,唐茂檳誠實說現在量大,拿食材的價格可比父親低一些,「原物料漲,做小吃的也是可以賺,只是少一點。一碗鼎邊趖賣60元,客人天天來;漲到70元,他可能一星期才會來一次。」薄利多銷就希望上門的人越來越多,唐茂檳盼望可翻轉人們的既定印象,未來提到鼎邊趖,除了基隆廟口,還會想到在桃園也有這麼一家傳承半世紀的老店。
顧客意見:粿仔軟Q湯頭鮮甜
我1星期會來3、4次,他們的小菜很棒,新鮮、分量又多,但最喜歡的還是他們的鼎邊趖,粿仔軟Q適中,湯頭很鮮甜,裡頭的料很很豐富。之前特別帶小朋友到基隆廟口吃,他們都說桃園的這家比較好吃。

黑人鐤邊趖
-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正康二街122號
- 電話:0989-467861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