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這8年來,最積極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台灣重新定義出一個最大公約數。」考試院祕書長、蔡英文的左右手劉建忻接受《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台灣轉型八年》(下稱《時代如何轉了彎》)作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全文】幕僚群談時代如何轉了彎 蔡英文與台灣轉型8年

總統蔡英文任期明年將屆,《鏡文學》14日出版新書《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台灣轉型8年》,3名共同作者訪問30多名蔡政府政務官、幕僚,透過同婚、產業轉型、外交、國防、國家認同等10主題、以11萬餘字回顧這8年。本刊獨家披露書中內容,蔡英文的首任行政院長林全曾對她直言:「妳有這個年金改革,妳就不要想選下一任了。」國防部長邱國正去年在立院備詢時說,台灣軍情壓力是他「從軍40年來最嚴峻」,在內外交逼下,幕僚告訴採訪者,蔡英文是講求邏輯、理性的人,「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的行事風格,造就了這8年。

共同記憶 凝聚力量
2009年3月,蔡英文剛接黨主席不到1年,她在雷震逝世30週年追思會受訪談到:「本土不應該是排他性的觀念,民進黨本土觀念太過狹隘,欠缺台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最需要的包容,所以我們必須把本土重新建構為包容性的觀念,並與我們的主權觀念相連結。」《時代如何轉了彎》作者認為,蔡英文這番話埋下一個新座標:台灣用來辨識自己的,應該是民主,而非省籍。

不同族群對台灣歷史有不同記憶,2019年蔡英文在國慶演說提出「中華民國台灣」,此後這個詞就常出現在她的演說裡。蔡英文當年國慶談話,細數台海危機、九二一地震、SARS風暴,盼喚起共同記憶,凝聚成共同體的力量。劉建忻提到,蔡英文重大公開談話有4個聽眾,國際社會、中國、全體國人與支持者,他認為蔡英文每次都有用心思考拿捏談話內容的平衡。文化部長史哲認為,蔡英文這幾年來,讓「中華民國」與「台灣」融合成最大公約數。
蔡英文試圖透過共同記憶凝聚共同體,而不只過去,當下經歷也會成為未來認同的基礎,例如台灣近年在區域關係的穩健角色被凸顯、防疫治理也受世界大大關注與肯定,台灣還參與人類首次觀測黑洞、發射首枚氣象衛星、製成首艘潛艦,還有體育改革之下選手在國際賽事大放異彩,這些都成為國人共同記憶。

總統府副祕書長黃重諺在書中受訪表示,蔡剛執政時,每天收到的「國際輿情」頂多兩頁A4、兩三篇文章,且很多是與中國相關的負面新聞。後來台灣出現在國際要聞版面越來越多,多到只能列出標題或條目,「且大部分是正面的事」。
這幾年不只喝采歡呼、歡慶成就,國人也共同經歷了參謀總長沈一鳴直升機失事、送別了前總統李登輝。人們自發性地在街邊目送黑鷹直升機殉職將士的靈車隊伍,4.3萬人到台北賓館的追思會場,向李登輝致意,這也都寫入當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釐清環節 落實改革
《時代如何轉了彎》作者形容,當台灣自製潛艦「海鯤號」亮相時,為保護軍事機密,艦首用國徽包覆。一面國旗暫時性地包覆艦身,也像「中華民國」國號、國旗一直包覆(代表)台灣一樣,充滿象徵意涵。蔡英文8年來就地豐富、改變中華民國代表的定義與內涵—非誰專屬,也絕不是停留在威權時代,而是由當下這個民主國家的人民共有。中華民國與台灣如同經線與緯線,70多年來互相嵌套、交錯重疊、彼此織就、互相成全,成為台灣人民國家認同最大的公約數。

《時代如何轉了彎》一書共分10章,由3位作者張惠菁、吳錦勳、李桐豪執筆,首章選定婚姻平權為主題,濃縮蔡英文在執政前關注議題、投入準備,執政後推動溝通說明,經強烈反彈,甚至付出期中選舉敗選代價,最後終於通過立法的故事,這也是蔡英文任內推動許多改革的過程縮影。

第二章回顧蔡英文第一次競選總統失利後,捲土重來為2016總統大選做準備的gap year(空檔年),主要由行政院前院長林全的訪談串起,讓讀者一窺她當時如何與政策幕僚細緻地為執政做準備,將2012年所提的《十年政綱》進入更詳細的規劃與估算。接下來的章節依序展開談年改、產業轉型、外交、國防、社會福利、農業、能源轉型、國家認同、文化力。
林全接受《時代如何轉了彎》採訪時,憶起蔡英文2012年落選後,邀他出任小英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時說的一番話,蔡當時說:「沒選上也未必不好,因為選上馬上就要執政,很多東西都沒準備好。」「其實我們要執政,應該準備得更好。」

這話打動了林全。因他知道,過去很多白皮書都是幕僚規劃,雖符合候選人理念,但候選人沒時間看細節。林全認為那樣有點草率,「所以我覺得蔡總統願意花這個時間,值得肯定和佩服,應該好好幫她。」林全形容當時的小英基金會是「學習成長以及規劃的平台」,面向未來,學習新觀念,對當下國家的問題才會有新答案。《十年政綱》中進步的理念,也藉此釐清背後執行環節,才能真正落實。
跟蔡開會 口試辯證
國安會幕僚鍾如郁形容,跟蔡英文開會,像是論文口試,她資料看很細,提很多問題。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接受此書採訪時,描述他在智庫被「考試」的經驗。花敬群2014年擔任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的土地及政策小組召集人,向蔡英文與智庫成員報告社會住宅規劃,前後報告3次,每次都被問得比上次更細。

第3次報告時,蔡拿著花提出的財務分析問朱澤民(當時的中華財政學會理事長,現為主計長):「他有沒有算錯?」朱澤民說沒錯,蔡英文才拍板發布,成為她2016年選戰第一個公布的政見。「原來要這樣子,考試才會過。」花敬群直言自己當時嚇一跳,雖然他已把財務分析在會上講給大家聽,但蔡英文保險起見,還是找朱澤民重算一遍,這讓花敬群看到她對可行性的重視。
蔡英文執政後,啟動多項改革,書中陳述雖有先後,但真正進行時卻是齊頭並進,就像林全在書中說的,「你要去解決某些長期的問題,其中有部分是靠執政前的準備;有部分不是靠準備,靠執政後面臨時的危機處理能力。這兩個都是很大的考驗。」執政機器全面啟動,觸角朝四面八方展開,不管是年改、產業轉型、社會安全網、農業改革,還是要說服被政委張景森形容為「技術人員傾向的台電」推動能源轉型,全都非易事。

《時代如何轉了彎》作者認為,若蔡不是對國家哪些方面需要轉型有整體圖像,有些戰場大概不會去開。但比起8年前她剛上任時,現在質疑社會住宅、長照、公共托育不該做的人少了,覺得應該做得更好的人多了。這些領域漸漸被視為民主國家應有的社會投資。推動改變的不是網路酸民,是有備而來的挑戰:像許多社運團體一直進行的研究和倡議,還有蔡英文從在野開始做的準備。
幕僚形容,學者出身的蔡英文,不在公眾場合做好大喜功的宣示,寧可關起門來開小會,一個政策正、反二方再三辯證。「她的風格是一旦進入她的雷達,放到她的清單裡,你就非得把它做到完。」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在執政前,也在智庫被蔡英文交付一項任務「找出新的經濟成長動能」,最後就是大家知道的5+2產業創新計畫、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前者是對國家發展的百年願景,後者是為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打底所推動的產業經貿轉型。身為財稅專家的林全受訪時指出,過去特別預算常排除在《公債法》外,但他提出的前瞻計畫並不跨越舉債上限;之所以作為特別預算來提出,是為了讓所有人能看到建設全貌。
產業轉型 屢破紀錄

2016年執政後,龔明鑫曾試算,前瞻計畫投入後,最晚2019年能見效,屆時台灣經濟成長率會超過3%。當時很多人難以置信,畢竟台灣從2015年第三季起連續三季負成長;2015、2016年則在保一(百分之一)邊緣掙扎,連蔡英文看到龔明鑫的評估也問:「3%,可能嗎?」
但計畫逐步推動,《時代如何轉了彎》作者回顧這8年來台灣產業轉型、走向世界的過程,一方面有美中貿易戰、疫情封控的推力,一方面有蔡英文銳意創造的經貿產業轉型拉力。2019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果然在第三季達到3.43%,2021年更因國內產能持續提升,挹注出口動能,經濟成長率達到不可思議的6.28%,領先世界多數國家,破了台灣11年紀錄。那份寫給蔡英文、預估3%經濟成長率的報告,龔明鑫至今一直珍藏。
沉得住氣 忍辱負重
「她有一種沉得住氣的時間感」《時代如何轉了彎》作者形容。張景森回憶,在啟動《十年政綱》之初,蔡英文說:「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事,要馬上解決它,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但是你若用10年做一個目標,好好規劃,做正確的分析,訂出策略,慢慢去做,其實做得到。」例如後來的前瞻建設水環境計畫,整治伏流水及越域引水,讓台灣在近幾年極端氣候下不致缺水,張景森說:「你想如果沒有之前全部的準備工作,怎麼可能一上來就有辦法說要做這些事?」

書中描述,蔡英文是談判桌出身,國際經貿法律師不是訴訟律師,在乎的並不是輸贏,而是能否達成協議,心中有遠景的人不怕失敗。書中也引述蔡英文2019年,也就是她正在經歷黨內總統初選挑戰時,接受《TVBS》專訪的說法,她回顧了任期頭幾年推動爭議極大的年金改革政策表示:「政治是禍福相倚,當失敗了以後,盲點浮現,妳反而有自信起來。」
蔡英文在那場專訪裡說:「如果只要做一個什麼事情都不做,只要發津貼的政府,我也可以做啊,也許大家會喜歡我多一點。有人說我不夠果決,不夠勇敢,但如果是一個不夠果決、不夠勇敢的總統,她敢去做年金改革嗎?她敢花3年的時間去做稅改,然後到第3年結束以後,人民才感受得到,我敢不敢去承擔這個風險?一個總統除了要勇敢要果決,有時候她還要忍辱負重。」
兵役改革 方案多磨

2022年的兵役制度改革狀況也很類似,當時蔡團隊內部意見兩極,部分幕僚指多數人當兵都覺得很浪費時間,盡在拔草掃落葉,也有人主張,當時民進黨剛經歷期中選舉敗選,沒政治能量處理此事,「但總統不以為然,說這很重要,不推不行,雙方一句來一句去,講話就有點大聲。」總統府前發言人林鶴明接受該書採訪時這樣說。
對照扁、英2任總統,國安幕僚鍾如郁認為,扁當初在立院是國防立委,對國防有很多既定想法。蔡英文是女性,沒當過兵,所以很肯學習,也不會有成見。透過跟幕僚激烈的「溝通」,蔡英文可以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她知道幕僚不是質疑她對兵役改革的決心,而是對目前的方案沒信心,「那就把方案改到好」。最後說帖改了56次,她並親上第一線開記者會說明,最後政策通過,外界並不拿此生事。

掌控大事 眼明心細
蔡英文不只注重大事,也關注細節。蔡英文文稿小組前召集人李拓梓在書中提到,蔡超在乎人家住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書中提到,蔡到苗栗一個工業區參訪,發現工業區很舊,大家開車上班卻沒地方停;回台北後,她請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著手規劃老舊工業區翻新,看如何協助原有產業升級、吸引新產業進駐。另一次,蔡英文過境美國,看到美軍制服筆挺,覺得「國軍制服怎麼看起來都很櫳(lang,寬鬆)」回去就把軍警制服通通改過,不只國防改革,連軍心士氣都關注。

「面對特殊的國際處境和瞬息萬變的挑戰,我們不前進就會倒退;不奮進努力,就無法掌握自己的未來和命運。」蔡英文在2023年、任內最後一次國慶演說這樣表示,她說,這幾年施政有所成就,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身為總統,她責無旁貸。民主國家的執政者不能自滿,讓更多人滿意是政府無止境努力的目標。「各位國人同胞,蔡英文的任期會停在明年的520,但國家要繼續前進。」「我們不只要給世界更好的台灣,更要讓世界因為民主台灣更好。」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