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個侵襲台灣的凱米颱風釀成嚴重災情,消防署統計,全台災情超過1萬5,000件,破了10年紀錄,其中路樹傾倒、違建鐵皮掉落等建物毀損案占了一半,將近8,000件,共造成10人死亡、2人失蹤、900多人輕重傷。
【時事焦點】1.5萬件災情破10年紀錄 凱米颱風逾半災害肇因路樹違建

凱米颱風上週襲台,造成10人死亡、2人失蹤、900多人受傷,南部地區也因超大豪雨,多處淹水。消防署統計,全台災情逾1萬5,000件,其中以路樹傾倒超過7,000件最多,違建鐵皮遭吹落等建物毀損也逾700件,釀成多人死傷。水利署則指出,全台防洪強度最高的台北市僅能對抗78毫米的時雨量,這次南部時雨量破百毫米,遠超過標準,未來將持續編列治水預算,將災害降至最低。

路樹違建 釀意外死傷
根據統計,此次因颱風死亡的事故,最多的是淹水溺斃,其次是遭路樹或掉落物擊中,而全台第一起死亡事故,是高雄一名64歲的女子,騎機車行經鳳山建國路時,遭突然斷裂的菩提樹擊中背部,不僅當場失去呼吸心跳,連機車都被劈成兩截,雖然附近民眾認為,意外發生和人行道整修破壞樹根有關,但無法證實。

本刊調查,這次的災情種類,以路樹災情逾7,000多件最多,護樹團體指出,樹倒的原因多半是樹木生病,呼籲管理機關或道路所有權人,平時就要定期巡檢,一旦發現樹木染病,就要馬上處理,才能避免樹倒造成死傷的悲劇。
除了路樹之外,建築物毀損造成的災情也超過700件,其中花蓮女護理師遭違建磚牆擊中死亡,過程被監視器完整拍下,最為觸目驚心。25日下午,高姓護理師下班返家途中,與7歲兒子坐在丈夫駕駛的轎車後座,準備到超商採買,沒想到超商6樓的頂樓加蓋鐵皮屋頂,竟被強風掀起,撞到一旁女兒牆,女兒牆上方整片磚牆向下墜落,擊中轎車,高女當場死亡,兒子則陷入昏迷,命懸一線。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調查後證實,該處為美侖大飯店員工宿舍,女兒牆上方的頂樓鐵皮加蓋、砸中轎車的磚牆,全都是違建,已要求屋主自行拆除,並將依法開罰6至30萬元。
事實上,違建問題遍布全台,頂樓鐵皮加蓋更是猖獗,除了建材良莠不齊,結構也未經專業評估,導致每逢天災就成未爆彈,但因認定及拆除流程繁複,加上民代關切、施壓,通常無法強制拆除。台北市文山區就有一名里長,在凱米颱風侵台期間,擔心一處遲未拆除的廢棄頂樓加蓋鐵皮屋造成意外,特別透過媒體呼籲市府優先拆除危險建物,不該有「挺過一次算一次」的僥倖心態。
雨量超標 排水遠不及
雖然凱米颱風中心上週四凌晨就從桃園新屋出海,但之後引入的西南氣流,卻持續在台灣降下超大豪雨,導致中南部多處淹水,嘉義縣還發生3起溺斃事故,居民怨聲載道。

對此,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目前全國「排水系統保護標準」最高的台北市為78毫米(時雨量超過78毫米就會淹水),高雄市只有60多毫米,這次凱米颱風引發的雨量實在太大,以高雄市區來說,平均時雨量逾100毫米,遠遠超過保護標準,才會出現淹水狀況。

高雄市水利局指出,雖然凱米颱風過境,高雄仍有淹水狀況,但面積已比過去少了很多,14年前凡那比颱風,高雄淹水面積達10,790公頃,這次則降為498公頃。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這次高雄的單日最高雨量,等於莫拉克加上凡那比颱風的降雨量,十分驚人,但前瞻治水計畫已讓淹水面積大幅減少,未來將繼續向中央爭取治水預算。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蔡易勳則說,高雄的治水策略是上游保水、中游減洪、下游防洪,之前的策略依照保護標準執行,但排水工程防護有極限,雨量太大實在無法負荷,後續將輔導容易淹水的地區成立「自主防災社區」,並導入非工程改善方法,加強防災。

台南市長黃偉哲指出,南部的防洪標準低人一等,台北市的保護標準約有200年防洪頻率,南部只有50年,且經費有限,呼籲中央重視問題的嚴重性。
氣候變遷 路線難預測
水資源專家、屏科大名譽教授丁澈士表示,滯洪池的容量標準有設計極限,凱米颱風3小時的時雨量就超過高雄滯洪池設計標準,不淹也難,長遠之計應是增設「資源型滯洪池」,一來可拉長滯洪時間,二來也有乾淨的水可用。
另一方面,根據國科會及國環院今年5月發表的氣候變遷科學報告顯示,在極端氣候下,未來影響台灣的颱風數量可能減少,但颱風挾帶的風雨卻會更強,民眾要有心理準備。
這次凱米颱風侵台,路徑十分詭異,22日晚間11點半,中央氣象署發布海上警報,警戒範圍為台灣東部海面以及巴士海峽;隔天上午11點半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因颱風結構完整、持續沿台灣東部海域繞行,除了金門縣外,各縣市政府皆宣布隔天停班停課;24日也因風雨未減,包括金門在內所有縣市繼續宣布隔日停班停課,創下台灣本島21縣市連放2天颱風假的紀錄。
凱米颱風登陸前,中心一直在宜蘭、花蓮外海打轉,原本朝西北方向移動,隨後突然轉向,沿東部海岸線南下,在海上盤旋,嚴重影響東部地區,也因路徑特殊引起外媒關注,CNN氣象主播形容凱米「像彈珠一樣反彈」,並指台灣因中央山脈這座天然屏障,迫使颱風改變路徑,可延緩或阻止颱風直接襲擊西部。
凱米持續在台灣東部外海繞行近8個小時,才於25日凌晨12點,以強烈颱風等級從宜蘭南澳登陸,這也是繼2016年強颱尼伯特後,8年來第1個登陸台灣的強颱。
類莫拉克 引西南氣流
凱米登陸後受到地形影響,減弱為中度颱風,並於25日凌晨4點多出海,但之後引入的西南氣流,卻持續在中南部降下致災性豪大雨。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區,26日繼續放第3天颱風假,這也是繼莫拉克颱風後,時隔15年之久,台灣有部分縣市連放3天颱風假。
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台,又被稱為88風災,當年狂風暴雨強襲南台灣,導致多處土石崩塌,高雄小林部落滅村,400多人遭到活埋,是近20年來侵襲台灣最慘烈的颱風。當時全台10個縣市因此連續3天停班停課,災情嚴重,至今仍是許多人的夢魘,而這次的凱米颱風在結構上與莫拉克颱風有許多相似之處。

如2個颱風外圍環流與西南氣流輻合,導致台灣中南部地區降下豪大雨,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指出,凱米颱風中心弱、外圍強,外圍與季風輻合後更強,雨型特徵與莫拉克很類似。鄭明典表示,中南部山區的強降雨是因海面上很強的對流移入,程度比一般颱風還大,影響時間也較長。
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針對凱米颱風進行總回顧時也提及,就單日最大雨量來看,嘉義以南4縣市大部分地區單日最大雨量和莫拉克等級類似,所以南部地區才會大淹水。
財損嚴重 合作助救災
即便凱米颱風中心僅在台灣陸地停留4小時就快閃出海,卻已在台灣颱風史上刷新不少紀錄,除了破天荒本島同時連放2天颱風假外,高雄平地單日降雨量也創下最高紀錄。此外,2天內發布20次致災性細胞廣播,也是氣象署針對單一颱風發布頻率最高的一次,足見凱米的威力。
這次颱風引發的驚人雨量重創南部,其中高雄茂林觀測站單日累計雨量達1,412毫米,刷新氣象署觀測站累計雨量最高紀錄,南台灣也因淹水、建物倒塌頻傳,導致財損數字持續攀升。另農業部統計,截至7月29日,颱風致全台農損金額逾24億元,尤以雲林縣損失近7億元最為慘重。

上任至今2個多月的賴清德總統,十分關心颱風災情,本月27日特別視察屏東大潭排水工程,他向民眾表示:「歹勢!讓大家淹到水,每一個縣市淹水,都是中央的問題。」賴清德指出,過去南台灣基礎建設不足,未來將要逐步解決,颱風、淹水不分黨派,大家要團結合作,中央絕不推辭,地方也一定要負起責任,共同解決問題、造福人民。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