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位於板橋的甕中甕炭火煨湯,肯定會被店門口2個跟人差不多高的大甕吸引,眼看個子嬌小的老闆陳學賢,熟練地快步站上一旁的樓梯,用長勾拿出大甕中的小甕,「大甕中可以放200個小甕,而且要在裡面煮8到12小時,現在要給客人的,從昨天就開始慢火煨。」
【生意經】貴客指點她生意 最高日賣700甕湯、創百萬營收 甕中甕炭火煨湯

冬天冷颼颼,許多人愛喝熱騰騰的十全湯進補。來自福建的陳學賢抓準食補需求,開了甕中甕炭火煨湯,天冷時日賣700甕。陳學賢國中未畢業便工作補貼家用,為了讓母親過上好日子,22歲嫁來台灣,卻僅得聘金人民幣4,600元,她一度想悔婚返鄉,但為賺錢選擇留下。她曾從事電子廠、直銷、月嫂等工作,直到一次返鄉探親獲靈感,買大甕回台熬湯販售。
創業後生意不好,陳學賢還兼做手工苦撐,經客人指點,啟發她結合月嫂經歷開發養生湯品,生意一飛沖天,月營收超過100萬元,不只如願孝親,對台灣也愈發割捨不下。

遠嫁台灣 為生計
大甕不只是視覺吸睛,「跟燉、煮不同,經大甕慢火煨過的湯品恆溫而不沸,會讓食材精華慢慢釋放。」陳學賢解釋,巧思在於將炭放入大甕中,而不是用爐火控制溫度,「溫度的控管是最困難的。」溫度太高水分會蒸發,太低則會整碗酸掉,她心疼地說:「研發時倒掉好多碗,不要聽我現在講起來雲淡風輕,那時候沒什麼錢,倒掉的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廚房放眼望去是滿滿的中藥材和食材,陳學賢以紅棗、蓮子及鮑魚、黃金蟲草等十幾種食材,開發出19種湯品,「我一天用50斤豬肉,雞肉一百多斤,也因為甕空間有限,湯品每天限量,曾有客人從三峽專程來買,結果我們賣完了,直接給一顆星差評。」雖然店裡現在冬天一日最多可賣700甕,但陳學賢的創業之路走得並不容易,甚至一度想放下一切回家鄉,但為了讓在中國的母親不用辛苦打工,她從沒放棄。

2008年,才22歲的陳學賢為了家計遠嫁台灣,「我那時候國中沒畢業,我媽跟我說家裡太窮,她沒明講,但我知道我不能繼續讀書了。」陳學賢很坦白,「我跟很多大陸人一樣,嫁來台灣不是因為愛情,而是為了賺錢,我想讓我媽過上好日子。」她來自福建漳州東山島,「我爸是教師,但當時工資不高,媽媽每天騎腳踏車去打工,所以我決定要努力讓媽媽不用這麼辛苦。」嫁來台灣,陳學賢原本期待「聘金用挑的」,「結果實際上聘金只有人民幣4,600元。」她一度想悔婚,「但這樣我就莫名其妙變成一個離婚的女人,我不甘心,想說那就來吧。」

心繫母親 拚創業
剛來台灣時,陳學賢經常想逃回家,「婆家的人對我各種刁難,例如把金戒指放在洗手台旁,試探我會不會偷走,或是我坐月子時,婆婆直接出門一整個月不在家。」陳學賢偷偷說:「要不是小孩的關係,我可能早就溜走,那時候被這樣對待,我真的沒有心要留在台灣,但我連買機票的錢都沒有,所以下定決心要努力賺錢。」
「我去電子廠上過班,做過早餐店,還賣過直銷,創業前最後一份工作是當月嫂。」幾年後,在中國的弟媳要坐月子,陳學賢不想讓媽媽辛苦照顧,「我在台灣學當月嫂,還通過月嫂認證,回鄉幫弟媳坐月子,回台灣後繼續當月嫂。」

陳學賢的一生與媽媽牽絆很深,「不只學當月嫂是為了媽媽,我最初開店也是為了她。」她的母親想來台灣工作賺錢,不忍媽媽辛苦「讓人請」,「所以想自己開店,讓媽媽來上班。」有次回中國探親時,讓她找到商機,「媽媽帶我去吃一家賣湯的店,就是用這種大甕煨湯。」陳學賢指著已陪伴她8年的生財工具說:「我突然想到,這在台灣不常見,好像可以引進來賣!」
「該怎麼煮、料怎麼弄、溫度怎麼控制我都不懂,就直接引進來。」想起那天,陳學賢開玩笑地說:「我覺得創業不要想太多。」隨即補一句:「可能就是這樣前面才這麼辛苦。」就這樣從中國買了大甕運回來賣湯,「甕一個才5千元,但運2個回來,運費要4萬多元。」
月嫂經歷 成助攻
無論是來台灣或開店,都離不開想讓母親過好日子的心願,「但是一說要開店,我媽直接罵我:『月嫂明明一個月能掙滿多錢,這麼好賺,開什麼店?』」為了開店,陳學賢放棄月賺5萬多元的月嫂工作,還跟夫家親友借了20萬元,專賣甕熬的湯品例如苦瓜排骨湯、海帶排骨湯,「桌椅都是二手的。」想起創業初期,她還是很激動,「我開這家店沒有任何人看好。」
「當時店開在附近小巷子,平常根本沒人經過,連我媽都看衰,應該有8個月完全沒賺錢。」陳學賢語帶無奈,「店租雖便宜,但我和先生每月初就開始湊錢付房租,可能月中時湊到了,剩下就開始湊水電費,這時差不多又是下個月的輪迴。」為了守住這間店,陳學賢在空閒時做家庭代工,「例如將橡皮擦、筆等文具包裝成一組,每天做到凌晨兩三點,1週大約可以賺1千元。」

眼看快經營不下去,一位貴客的出現,反轉陳學賢的創業路。「有一位大哥,看著因為店裡沒客人在做手工活的我說:『妳如果想要做好這家店,要專注在湯,而不是做副業,這樣反而不會成功。』」這句話對陳學賢正是當頭棒喝,「之前當月嫂去幫客人坐月子,是不是可以將月嫂經歷結合湯品,加入養生元素,原本賣的湯太普通了。」她笑著說:「後來我再也沒看過這位客人,就像是神仙來著。」雖然事業已搖搖欲墜,但她還想再拚最後一次。
具月嫂經歷的陳學賢,熟知坐月子的飲食需求,「不只生產後第一週、第二週有差別,自然產、剖腹產也不一樣,像第一週需要能活血、發奶,但麻油、酒、人參之類的不能喝。」她閉門研發,「我花了3個月嘗試,湯品要怎麼調整、調味,什麼味道客人會接受,吃了又可以健康。」陳學賢指著一旁正在剪雞肉的員工說:「像雞肉油脂如果沒有去掉,熬12小時會太油,喝起來會有點膩。」後來,口味愈出愈多種,除了適合坐月子的湯品外,「小產、術後調養、兒童專用、助眠的都有。」

確立養生湯品的定位後,生意愈來愈好,原店址已容不下日漸增加的客人,「內用客人都擠在一起,原本想改格局,但房東不肯,我們就搬到現在的大店面。」現在的店面曾被人警告是「路沖」,店通常都做不久,但正向的陳學賢說:「我一點也不在意,客人經過就能馬上看到我們,這不就是最好的嗎?」

由於主打養生湯品,陳學賢經常被客人詢問「這個湯有什麼作用?」,「後來客人這麼多,沒辦法一個一個講,所以我印了一本A4的冊子讓客人自己翻,上面會寫這些中藥、食材有什麼功用。」結果被客人拍照檢舉,「被罰了60萬元,後來我都只把食材列出來,跟客人說想知道效果,要自己上網查。」不只一次踩到紅線破財,還有次請了一名越南員工,「她騙我們是嫁來的,我也沒跟她要證件看,結果是逃跑了,我就被罰了15萬元。」
經濟獨立 有底氣
「真的心好痛喔。」生意剛步上正軌卻被罰錢,陳學賢難掩無奈心情,但她仍不氣餒、很乾脆地付清罰款,這時,她突然說了一句台語:「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行事正直,就不怕人中傷)。」來自漳州、台語也能通的陳學賢說:「我們做錯了就認,之後改進就好。」

回想這幾年嫁來台灣的酸甜苦辣,陳學賢語重心長地說:「不要遠嫁。」她回憶道:「這旁邊就是市場,有次跟先生吵完架,我沒地方去,就蹲在旁邊的豬肉攤嚎啕大哭。我現在覺得,女生就是要經濟獨立、有底氣,真的不開心可以隨時拎著包離開。」儘管如此,陳學賢話鋒一轉:「我還是滿感謝我先生,即使娶了個老婆錢都往大陸送,他也不在意,還說:『這是妳的錢,愛怎麼花就怎麼花。』」先生也和陳學賢說,不管她要去哪裡,都會跟她一起去。
當年來台灣才22歲、期待「聘金用挑的」的小女孩,現在已經能每個月匯9萬元給中國的家人,陳學賢笑說:「今年過年還包給爸媽18萬元紅包。」雖然眼中盡是家人,「我媽也曾跟我說:『如果我不在了,妳可能會比較輕鬆一點。』」她很誠實地說,曾想過回中國就近照顧家人,「但我現在在台灣有孩子,他們也是我的家人呀,還有員工要養,這種事要多考慮一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