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Taiwan can help 台緬志工災區合力馳援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地震後隔天晚上,吳益強(前左)終於抵達某處災情嚴重的小鎮,趕緊發放物資給災民。(台灣前進文化協會提供)
地震後隔天晚上,吳益強(前左)終於抵達某處災情嚴重的小鎮,趕緊發放物資給災民。(台灣前進文化協會提供)
百餘年最大強震,震毀緬甸的古都曼德勒等大城,災情駭人。然而,越是苦難,人性之光在此刻更加明亮。
強震後短短數小時,300多名來自緬甸各地、從事各行各業的民間志工,紛紛決定冒著餘震的危險,趕赴災區協助救災。他們的身影令人想起台灣的921強震後,無數台灣人也曾放下工作,趕往災區搶救或捐款,不計個人利害得失,令人動容。
駭人強震後的短短幾個小時,吳益強(化名)就決定要趕去救災。他住仰光,打算北上前往曼德勒—這次地震的震央,傷亡最慘重的城市,這個美麗的古城,幾乎已全毀。

300志工 從各地出發

隔天一大早,他備妥物資出發,不少道路都中斷,交通困難。中途他停在一處迅速用餐,我們趁此機會與他短暫地視訊採訪。替我們牽線約訪並安排緬語翻譯的,是深耕緬甸多年的熱心台商、「台灣前進文化協會」常務理事賴濬煬,他說,地震後許多緬甸民眾都自動自發前往災區,想盡一己之力。
賴濬煬焦急地向我們解釋,緬甸的情況真的很危急,急需外界援助,「有些台灣人說緬甸有詐騙園區,活該,可是,詐騙園區都是中國人在經營,緬甸人民是無辜的!」
20250331pol006 (2)_2025-03-31.jpg
3月28日緬甸強震後,當地民眾在斷垣殘壁中試圖搜救生還者。(緬甸台商提供)
吳益強正是急著趕去救災的志工之一,「我們幾個小時就找到50輛車,300多人!」他是緬甸最大的慈善組織之一「畢都‧魯巡多急難救助協會」的資深志工,協會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各種年齡,也來自緬甸各地。

缺水缺電 物資更不足

吳益強將視訊鏡頭轉向周遭,讓我們看現場場景,幾人在休息,一人正狼吞虎嚥,匆忙趕著吃完午餐。這群人皆是協會志工,一行人帶著罐頭、飲用水等民生物資,50輛車分別從緬甸各地出發,目的地也各異,包括首都奈比多、古城曼德勒或其他災情嚴重的城鎮。地震隔天中午,有人已抵達災情最慘重的曼德勒,吳益強則還在路上。他說:「這300多人是第一時間就決定過來,後續還有人會陸陸續續過來。」
這場景,令人想起20多年前的台灣921大地震,景象慘烈,但許多民眾也是不顧危險地自發性從全台各地前往南投救災。
緬甸這回更難,地震強度比台灣的921更大,達到驚人的8.2芮氏規模,且同樣是淺層地震。又因規模大,道路處處中斷,加上停電、斷網,災區頭兩天幾乎通訊中斷,讓救災更加不易。此外,緬甸的首都奈比多就靠近震央,也嚴重受災,有人提供我們一張總統府內部的照片,連總統府也有些微災情。
20250331pol006 (3)_2025-03-31.jpg
緬甸首都奈比多離震央不遠,這場芮氏規模8.2的強震,讓總統府內部也有災情。(民眾提供)
狀況有多艱難?緬甸台商總會名譽會長曾春雲向我們解釋,緬甸的電力供應並不穩定,地震前,即使最大城市仰光,每日也只有4到8小時供電,地震後每日只剩4小時,災區則是幾乎斷水斷電,「那邊沒有自來水系統,大部分的人都是抽地下水,沒有電就沒辦法抽水。」
沒有電就沒有水,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當我們問到目前最需要的物資是什麼時,好幾位受訪者都提到:水。
緬甸國家人權委員會的委員Joseph博士(မစ္စတာဂျိုးဇက် ဝင်းလှိုင်ဦး)就對我們說,災區非常需要水。此外,救援工具例如鋸子也很需要,救災藥物更是嚴重不足,災情太嚴重了,還有,「民眾都是匆忙逃離出來,日用品都來不及拿,所以衣服、棉被、鍋碗瓢盆、米、食用油,都很需要,因為緬甸人習慣自己開鍋煮飯。帳篷、乾糧、泡麵,也都需要。」
Joseph說:「緬甸一百多年來都沒有這麼大的地震,我們沒有什麼地震的經驗,所以也就沒有足夠的防災準備,例如救援工具、救援藥物。」他說,緬甸確實迫切需要國際的援助,包括救援人力及物資。
汽油也是稀缺,地震前的加油站本就常要排隊,地震後汽油更是難求。吳益強就很焦慮地對我們說,他們有50輛車,真的很擔心汽油不夠。
他56歲,有年紀了,災區狀況不明,何況很可能有餘震,不擔心危險嗎?他答:「災區的人很困難,我也知道去那邊會遇到很多狀況,但即使可能有生命危險,我們還是會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去協助災區的人,我想,這是人的本性,想互相幫忙。」

7旬阿公 也想盡份力

我們採訪後的隔天,果然又發生芮氏規模5.1的餘震,幸好他們無恙。
畢都‧魯巡多急難救助協會是一個全國性組織,各地都有分會。我們先是問google翻譯,畢都‧魯巡多是什麼意思?google回答,畢都是「人民」,魯巡多則是「小丑」,意即「人民小丑」急難救助協會,名稱頗怪異。我們再請教替我們的採訪進行口譯的一位緬甸華僑,他說,畢都是人民沒錯,魯巡多則是類似歡樂或喜劇的專有名詞、或類似中國的相聲人員。這位年輕的緬甸華僑又想了想,最後說:「我認為這個名稱可能含有希望受難的人都脫離困境,給受災害或是處於困境的人,帶來歡樂和救贖的意義。」
20250331pol006 (4)_2025-03-31.jpg
緬甸強震造成國內嚴重傷亡,鄰國泰國震度也不小。圖為泰國一處醫院中,醫護人員揹起傷患逃亡。(翻攝Chiang Mai News 臉書)
吳益強加入畢都‧魯巡多已15年,他的正職是賣摩托車,也賣檳榔,他向我們介紹這群志工夥伴:「有的是開餐飲店,有人開洗車場,有人是捕魚的漁夫,還有一個已經71歲了!」
我們請他介紹漁夫及71歲的阿公讓我們採訪,吳益強阿莎力地說,現在就可以,但要快點,他們趕著去救災。原來這2人也在此處,視訊鏡頭立刻轉到漁夫,37歲身型壯碩的漁夫說,自己加入協會已經11年,捕魚之餘,當志工是他的興趣。
鏡頭再轉向71歲的阿公,頭髮灰白的阿公說:「我以前支援過水災、火災,不管是凌晨12點或半夜1、2點,只要有電話來,我就會放下事情去幫忙。現在雖然年紀大了,還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募款募資 台商最慷慨

交通不順,道路時不時中斷,我們後來得知,這天,一行人晚上先抵達奈比多附近的彬馬那,趕緊發放一些物資,再到奈比多,吳益強發現救援物品與物資都嚴重不足,於是連夜又趕回仰光,攜帶更多物資,再繼續一路顛簸地前往曼德勒。
緬甸台商總會名譽會長曾春雲說,地震頭2天,曼德勒的對外通訊幾乎中斷,到今天才恢復一些,但聯繫仍是困難,因為無論抽水或手機,都需要電,但電力供應還是沒恢復。曾春雲的公司在仰光、古城曼德勒、首都奈比多都有分公司,他說,只知道曼德勒分公司的圍牆倒了,倉庫貨架也翻了,「但幸好不算很嚴重,員工也沒事。」
他說,自家公司的損失算是輕微,不幸中的大幸,「聽說曼德勒有一座可容納150人的清真寺也倒塌了,現在是齋戒月,如果穆斯林都在裡面祈禱的話…」他不敢想像。
他說,台商總會正在募款、募資,「我們台灣人在這邊做愛心,一定是最慷慨的,以前一有天災,所有的外國商會裡面,我們台商都是最慷慨的,其他外國商會很少像我們這樣動員。」他說,就他所知,靈鷲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也都在協助救災中,「宗教團體應該會更積極,緬甸是佛教國家,他們平常應該就有聯絡往來,而且靈鷲山的住持心道法師就是緬甸華僑。」
曾春雲在緬甸超過30年了,他是澎湖人,「什麼都沒有,就勇敢冒險闖闖看,我是90年代去的,那時候這邊剛開放。」彼時,社會主義國家陸續進行經濟轉型,他覺得充滿機會。一待30年,他在這裡娶了緬甸妻子,成家立業,「我很喜歡緬甸,這裡的老百姓很善良。」確實,在緬甸內戰前,去過緬甸的遊客幾乎都對緬甸人的純樸和善、良好的治安,留下深刻印象。
少有人知道,緬甸曾經是東南亞、南亞最有錢的國家,那是約莫1930至1960年代之間,當時緬甸的人均所得甚至是台灣的6、7倍之高。但這幾年因內戰,加上遭美、英等國經濟制裁,這2年,緬甸成了東南亞最貧窮的國家,人均所得甚至比寮國、柬埔寨更低。
20250331pol006 (5)_2025-03-31.jpg
專家指出,撼動緬甸的強震猶如「劃過地球的巨大刀痕」。圖為緬甸曼德勒的一處災區,樓房與地面盡毀。(緬甸台商提供)
近年緬甸台商都還好嗎?曾春雲說:「台商都經營得非常辛苦,還留在這裡的幾乎都是硬撐著。」他難過地嘆道,緬甸多災多難,這2年,連遊客都幾乎沒了,觀光客嚇到不敢來,像台灣就把緬甸列為橙色警戒。他指的,自是詐騙園區之事。

被罵活該 緬甸人何辜

人道危機近在眼前,偏偏,近年詐騙園區的新聞不免影響了緬甸的國際形象,這幾天的網路上更出現酸民諷刺緬甸地震是活該等話語。台灣前進文化協會理事長池國平說:「我們有些緬甸夥伴都有跟我們提到這件事,他們說,聽了非常難過,做詐騙的並不是他們,他們的家人、親友正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最痛苦、最需要援助的時候,卻看到這種嘲諷。」
況且,真的「活該」嗎?許多具公信力的資料與多家外媒報導,皆早已一再顯示,緬甸的詐騙園區幾乎都是由中國的黑幫在經營、掌控。
採訪結束後,那位安靜靦腆的年輕緬甸華僑翻譯,忽然傳了幾則訊息給我,其中一則,是網路上一位台灣大學生的發文,「連老天都看不慣詐騙園區了。」另一則,是他的同學特地寫給我的訊息,「緬甸人善良純樸,即使說話聲音宏亮,也只是他們的習慣,絕非惡意…請不要因個別負面案例,而忽視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們,他們每日站在火車上吆喝販賣商品,用微薄的收入支撐家庭的重擔。他們的生活何其艱辛,卻又何其堅韌。他們才是緬甸最真實、最可貴的一面。」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