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繪聚四代青春 資深美術指導吳進成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吳進成過去是《龍兄虎弟》、楊麗花歌仔戲的美術指導,曾以8點檔《新白娘子傳奇》入圍金鐘獎。
吳進成過去是《龍兄虎弟》、楊麗花歌仔戲的美術指導,曾以8點檔《新白娘子傳奇》入圍金鐘獎。
吳進成是電視台資深美術指導,是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最信任的「大師」,也與金鐘60特別貢獻獎葉輝龍緊密合作20餘年,被他視為指導教師。
從歌仔戲的輝煌宮殿,到綜藝節目《龍兄虎弟》的太空艙舞台,吳進成設計與創造的場景與道具,構築了台灣4、5、6、7年級生,4個世代觀眾的集體回憶。職涯橫跨全民看電視的黃金盛世、第4台瓜分市場的困境及網路崛起帶來的巨大衝擊,吳進成功成身退後偶爾在網路重溫舊片,雖覺往事有趣,卻也唏噓電視產業的榮光已難復見。
這一天,我們與吳進成約在台視,他拉著折疊小拖車出現,車上鼓囊囊二大、一小的袋子有點超載,沉甸甸地壓得拖車輪子前進時微微左右搖晃。那是他在電視台工作近30年,累積下來的珍貴「史料」,他驕傲地說:「這些東西電視台都不一定有。這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我家有一櫃子。」小心翼翼取出、攤開,塵封多年的手繪設計圖、施工圖,還有數量驚人的上百張老照片,瞬間啟動「台視時光機」,將人拉回那段回憶殺。
20251031pol001
80年代楊麗花(後排右1)與歌仔戲團團員至金門勞軍,吳進成(前排右3)也一同前往搭建舞台。(吳進成提供)

半路出家 曾入圍金鐘獎

「這是韓國那個金元萱,她錄音樂教室,你們知道她嗎?這另一集,有葉蘊儀、吳宗憲;這是『龍門宴』,一個訪談的單元。」照片中的人影有些幾乎看不清楚臉,吳進成卻能憑藉著場景的布局與細節認出人與時空,一一點名,「這是張學友、金城武,來錄單歌的,金城武來很多次耶!」當年要排隊上節目的小歌手,現在已是不可撼動的天王與天后,有些人則已引退,還有些人甚至已經離世。
吳進成是在1982年考進台視成為美術指導,那年他30歲,之後陸續參與楊麗花主演、製作的30多檔電視歌仔戲、《龍兄虎弟》等節目,還曾以《新白娘子傳奇》入圍金鐘獎,經手的節目破百檔,2007年退休後,因為歌仔戲《忠孝節義》與《嘉慶君遊台灣》二度被回聘。「美術指導管很寬啦,沒兩把刷子很難勝任,場景呈現,優、劣立判!」
吳進成並非從小深耕美術領域,他的父親是校長、母親是議員,若照父親規劃,他與2個兄長應該都會從商,但他卻誤打誤撞走上美術之路,「聯考沒考上大學,但那年剛好大學跟專科分開,老師幫我特訓20多天,畫素描、油畫、國畫,後來第四名考進國立藝專。」
雖是半路出家,吳進成的術科能力不輸其他同學,還沒畢業就考進新光人壽擔任美術設計、參加國光號車廂設計比賽奪冠。退伍後,受朋友邀請繪製氣功班廣告與講義,還兼職當氣功老師,直到某日他的家人看電視,發現台視徵美術指導,力勸他報考。
80年代僅有三台鼎立,報考人擠滿會議室,吳進成回憶,「學科加術科比考聯考還難。」話雖如此,只準備2週的他仍以紮實的專業底子脫穎而出。
20251031pol001
90年代《龍兄虎弟》是週末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吳進成為不同單元設計不同布景,有時歌手錄1首歌曲就會換2個布景。(吳進成提供)

手工繪景 扛13檔節目

吳進成的菜鳥時期最早接觸的是《五燈獎》《快樂小天使》與《我愛紅娘》,「 沈春華那個時候還不是主播,是兒童節目主持人。」吳進成從棚內觀察開始,之後學搭景、運鏡,再到獨立負責美術指導,最高紀錄同時兼顧戲劇、綜藝、社教類共13個節目,他劈里啪啦講了一串,一般人只記得幾個熱門節目,他卻是每個細節都清清楚楚,「早上在古裝劇,晚上就在錄《龍兄虎弟》,有時候真的會時空錯亂啊。」
沒有電腦協助,所有圖皆是一筆一畫親手繪製,線條繁複但極為細緻。看他翻出設計圖與實景照放在一起對比,才明白為何照片都是遠景,人物皆小到難以辨識,因為他與觀眾重點放在偶像身上不同,他的相機鏡頭對焦的一直都是布景。
「從我開始才有主題式的綜藝場景。《龍兄虎弟》我設定成『太空站的娛樂中心』『太空艙』,搭起來完成品有星際感。張菲進棚看到就嚇到,開場就誇張地說:『這是幾千萬的布景啊。』」
80、90年代,看電視是全民運動,歌手上節目打歌,一首歌甚至要換2個景,每個景都是成本,但製作單位為了收視率都願意花錢追求最好的效果。吳進成細想在台視工作的那些年,綜藝、戲劇與活動的製景費用算起來要上億元。他找出一張藍曬圖,那是1995年的一場勞軍晚會,「我們在港口搭舞台,旁邊有3架戰機,因為是海軍,我要求能夠有一台軍艦。」這些場景不只是舞台,更是他「畫出來的夢」。
「美術指導的腦筋都要無中生有。以前沒網路, 都靠自己找參考資料,會買圖鑑 ,外國書很貴耶!看一看,想辦法拼出像樣的東西。」
20251031pol001
吳進成擔任美術指導時還沒有電腦協助繪圖,都是他一筆一畫繪製。

細節龜毛 楊麗花封大師

對比現在僅有2名師傅,早期台視木工廠有10餘名木工,美術組包括編內與外聘,最多曾高達101人,「那時候沒有重播的啦!」吳進成說到,當年製景組分早、中、晚班,晚班師傅直接睡在公司,以應付隨時可能變動的場景需求。他與木工、電工、搭景師傅們密切合作,把設計圖以最快速度變成實景,吳進成慶幸那時雖已結婚,擔任教職的太太住在宜蘭,他才能常常為工作「夜不歸家」。
要說當時最紅的當屬楊麗花歌仔戲,縱使那年代的觀眾都認定「楊麗花就是要配許秀年」,但從少女到老婦都幻想要嫁給楊麗花,「楊團長登台的時候,台下都丟金子上台耶!」回憶起當年盛況,吳進成忍不住笑出聲。「以前都3代、4代同堂,阿嬤要看歌仔戲,家裡老老小小都不敢轉台。」於是4、5、6、7年級生在晚上6點半至7點,大概都有吃飯配歌仔戲的記憶。
「電視歌仔戲迷人之處在於可以特寫,角色的眼神、他的笑、他的哭都很清楚,就會一直抓住觀眾的心。」那時的廣告商,甚至要先上其他六個節目的廣告,才能排進歌仔戲。楊麗花歌仔戲的美術指導幾乎都是吳進成。他自謙說,因為歌仔戲幕後工作繁複、不易,沒人想接手,一旁的老同事出言更正,是因他已成旁人難以超越的天花板,「沒人敢在他之後接手。」
美術指導也被稱為「紙上導演」,當劇本交到吳進成手上時,他一邊讀本,腦中就開始解構場景,他必須預判運鏡,設計出鏡頭能捕捉到最佳角度、演員可以表演流暢的布景與空間。
從設計稿可以看出吳進成是細節控,「那也是楊團長需要的。我聽別人說過,她跟上面的長官講說:『這少年吔不錯喔。』楊團長以前叫我吳ㄟ,後來叫我大師。」
1994年楊麗花歌仔戲首次進攻八點檔,找來港星馮寶寶一起演出《洛神》,這部戲是吳進成耗費最多心力但也最滿意的作品。「《洛神》是比較精緻化的歌仔戲,所有布景、道具都重新做,我畫了一百多張圖,畫到肩膀脫臼。」吳進成還在劇中設計出可一鏡到底的場景,深得楊麗花「聖心」。
「皇上」的聖旨,吳進成都會使命必達。22年前拍攝《君臣情深》,楊麗花想在棚內搭吊橋,吳進成找來與他緊密合作的木工師傅葉輝龍幫忙完成,之後請8名壯漢站上去拍照,沒多久楊麗花就問:「這橋安全嗎?」他立刻拿出照片證明安全性。每次都能做到讓嚴謹的楊麗花挑不出問題,也因此,在宜蘭傳藝即將登場的「楊麗花‧世紀初戀」特展展場,楊麗花特別拜託他到展場瞻前顧後。
20251031pol001
吳進成在台視工作約30年,經歷台灣無線電視台由盛轉衰的過程。

工作習得 做人做事原則

「台灣電視盛衰我都經歷過。1993年政府通過《有線廣播電視法》,之後無線台就開始慢慢變差,90年代末就很慘了。」隨著電視頻道數量增加,廣告市場被瓜分,節目製作成本變少,也就難兼顧品質。同時間節點,中國古裝劇如《雍正王朝》《鐵齒銅牙紀曉嵐》崛起,影視產業蓬勃發展。吳進成惋惜地感嘆,「以前有中影文化城,現在也拆了。中國到處是古蹟、骨董,拍古裝很難跟他們比。」曾有中國團隊對吳進成遞出橄欖枝,但他為照顧家庭選擇放棄,見台灣影視現況不免感到唏噓。
採訪尾聲,吳進成拿起圖紙與照片,一張一張認真看過後仔細收好。「現在有電腦繪圖,沒人用手畫了。」在電視圈打拚半輩子,功成身退後,憶起當年勇仍有衝勁,卻也明白已是當年。「做美術指導累但很有成就感。節目完成需要團隊合作,有一個部分歪掉就不會圓滿。」
透過吳進成的電視人生,可以窺得台灣無線電視曾經的輝煌,只是這些榮光都跟他搭的景一樣,已被拆除消失。偶爾他也會在網路看見當年的片段,儘管畫質不佳、有些模糊,但背後辛苦的畫面卻清晰地在他腦海裡重播。「以前忙工作,很少看錄影播出。現在看那些短片很驚喜也很好玩,幫我複習當年做了哪些事。」
吳進成的職業歷程承載著4、5、6、7年級生的青春回憶。面對現在年輕人不看電視看網路的趨勢,他感嘆時代潮流不可逆,但卻不遺憾。他說:「我都有拍照保存了啊!」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