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冷知識來襲!元宵原本是情人節!想幹嘛看對眼都可以?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元宵節放天燈,原來是孔明的計謀。
元宵節放天燈,原來是孔明的計謀。
話說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這個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咱們華人向來習慣吃元宵、到各地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不過在古早以前,人們卻是用另一種「歡樂」的方式,來慶祝這個元宵節喔。
據說在那一晚,只要你跟異性看對眼了,想幹嘛都可以!
我個人是覺得這個習俗蠻可取的,幹嘛改變呢?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口並不多,尤其在那個有人斯有財的年代,人們總會想方設法地增加村落成員,也增加勞動力,看是我家大牛娶你家阿花,還是他家志明配隔壁春嬌,有機會就湊一對了。
「奔者不禁」示意圖。(翻攝自網路)
然而,不知是命運的安排,抑或是上天的捉弄,有些剩男剩女總是會落單,於是每年春節的最後一天,也就是現在的元宵節,就成了這些單身貴族配對來電五十的最佳時刻了。有些女性為了提高懷孕的成功率,甚至會把握這「元宵一刻」,跟好幾位男性行周公之禮。
千萬別擔心這短暫的一夜情,會造成生父不詳的後遺症,這一晚生下的孩子,就是部落或村莊的孩子,大家會一同照料。所以《周禮.地官.禖氏》才有云:「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意思是在這春暖思春之時,適婚年紀的男女或無法由正常管道找到伴侶的男女,都可利用「奔者不禁」的潛規則行魚水之歡。
只可惜這樣的潛規則如今再也不復見…。喂!不是啦,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咱們華人人口太多,已經不再需要「奔者不禁」了。大家元宵節的時候,只要帶著身邊另一半去猜燈謎、放天燈祈福、看看元宵節的古早冷知識就夠了。
如今為了祈福許願而放的天燈,一開始竟然是為了軍事用途(攝自網路)!
話說這放天燈其實也是跟它一開始的用途,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相傳在三國時代,諸葛亮在某一次戰役中,被司馬懿的部隊團團包圍無法脫困。於是諸葛亮便算準了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點火放上天空,遠方的友軍注意到了這個訊息,立刻出兵救援,諸葛亮與他的軍隊最終才得以脫險。
四川平樂鎮至今仍保有放孔明燈的習俗(攝自網路)。
後人為紀念諸葛亮,便將此燈命名為孔明燈,而放天燈這儀式也逐漸轉為向神明祈福的節慶儀式。此事蹟在《火井縣志》中便有記載,當時諸葛亮正在火井屯兵煉鐵,而當時的火井縣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四川平樂鎮,要是您在對岸四川旅行時恰逢元宵,可以考慮去看看,平樂鎮當地人可是完整繼承了燃放孔明燈的整套習俗喔。
最後一個冷知識咱們來談談,「湯圓跟元宵到底有什麼不同?」這個每年元宵照例都要討論一次的問題,雖然如今湯圓、元宵傻傻分不清楚的人,似乎已經是越來越少了,但咱們冷知識解凍小組可是有找到分級版的答案喔!
首先兩者作法是根本上的差異:湯圓,是用濕糯米粉揉成糰再包入內餡;元宵是將餡料切成骰子大小般的方塊,放入竹篩內滾動,沾附乾糯米粉,過程中需要不斷連續噴水,幫助糯米粉均勻裹上餡料,直到外型大小適中才算完成。
湯圓跟元宵其實用肉眼就分辨得出來喔!你猜對了嗎?下方外型粗糙的是元宵啦!
但還有哪些是分辨湯圓跟元宵的方式呢?
製作元宵有30年經驗的盧師傅說,兩者未下鍋前,元宵的外型較為粗糙,湯圓則通常比較光滑,而剛煮好的元宵,內餡紮實外皮有咬勁,湯圓則是含水量比較高,整體口感比較細膩黏口。至於餡料、口味鹹甜…等辨別方式,現在店家為了迎合消費者,已經多元發展,辨識度已不再靠譜。
是說大家現在比較在意的還是好吃與否,而不是它的名字吧!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