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松山機場,我準備搭乘最早的班機前往馬祖北竿,在我前面託運行李的一家人似乎也要去北竿,一問之下,他們是坂里人,住在坂里大宅附近,今年北竿擺暝的重頭戲就在坂里,我心中不免猜測,究竟是北竿太小,還是真的那麼巧?
【瘋祭典】馬祖人春節不回家 卻為了「它」買機票返鄉

在北竿坂里村的大街上,造型有如酒罈的風燈早已高掛在街道上,這天是農曆正月13日的傍晚,滿地遍布鞭炮的殘渣,村民告訴我:「那是上午白馬尊王歡迎其他村落神祇到來所放的鞭炮。」馬祖擺暝的重頭戲在晚上,但坂里村的鼓板聲、鞭炮聲不絕於耳,鼓板隊的小朋友正緊鑼密鼓為晚上的遶境做最後排練。
原來坂里幾乎八成居民都姓「王」,不一會兒,跟我交談的王姓一家人又在機場遇到另外兩個朋友,大夥都是要去北竿。王大哥笑說:「春節我們未必會回家,但元宵節一定會回去過節。」這句話似乎透露了馬祖人把元宵看得比春節更重要,是他們一定要舉家返鄉的日子。
當地人說,要體驗擺暝,就要去北竿,因為北竿各村落都有自己的擺暝,而且規模最盛大,當中又數坂里的擺暝儀式最具特色。比如擺暝的上午,坂里村白馬尊王的乩將會扛著神轎到各村「發邀請函」,邀請其他神祇一起參加坂里的遶境,有如趴踢前的準備。
當天傍晚時分,各村神轎陸續抵達坂里大宅前,主持人逐一唱名介紹到訪的神祇,乩將則扛著神轎接受鞭炮狂炸的洗禮,道路兩旁圍觀拍照的民眾擠得水泄不通,我彷彿在參與一場北竿神祇的星光大道,各村神轎齊聚一堂,像一場神祇與神祇的趴踢,也是神祇與人之間的嘉年華。

天色漸暗,在鞭炮聲夾雜著鼓板聲中,各神轎從坂里大宅浩浩蕩蕩出發,村民們井然有序跟隨如同遊行隊伍的神祇遶境。擺暝是馬祖人整夜酬神、不睡覺的祭典,神祇與神轎自然是主角,神轎時而左右搖晃,時而停下來在神桌上畫符,原來這就是當地人形容的「人神共振」。
遶境途中,村民會沿路放煙火,直到白沙村,途中相遇的神轎與神轎,會相互點頭、搖擺打招呼,交情要好的神祇,還會將神轎緊密的靠在一起,放一串鞭炮迎接還不夠顯示彼此關係友好,得劈哩啪啦地炸個兩回合,就像好友見面總有聊不完的話,讓站在一旁的遊客直呼大開眼界。
當神轎完成遶境,起駕回村,坂里村家家戶戶門前,早已燃起燒馬糧的熊熊烈火,坂里村的擺暝不只酬神,也酬謝白馬尊王的座騎,希望載著尊王的白馬也能吃飽飽,來年繼續載著尊王到各處行俠仗義,保護村民。
離鄉背井到台北念書的台大新研所學生邱筠說:「從我們小時候參加鼓板隊開始,擺暝就成為馬祖人的共同記憶,對馬祖年輕人來說,當外地人在討論擺暝時,我會說,那是來自馬祖的慶典!」
馬祖人慶祝擺暝,總是家家戶戶全員到齊,為了把這場祭典辦好,家族間有種說不出來的凝聚力,似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用誰發號施令,在擺暝期間,我更感受到馬祖人的好客與熱情。
在松山機場與我只有一面之緣的張大哥,在我們於坂里大宅前重逢之後,主動邀請我們在擺暝的中午,跟村子裡的人一起吃飯,不但幫我們留了座位,張家阿姨還幫我們盛好飯,拿了一瓶礦泉水給我們。
擺暝這一日雖是寒流壟罩馬祖最冷的一天,平常看似冷淡的馬祖人,卻用他們最傳統的祭典與獨特的待客之道,溫暖了外來遊人的心,也讓我一同參與了馬祖人生命中的重要儀式。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