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店的獨門祕方 只傳男丁不傳女

mm-logo會員專區時事
1946年創立的一中豐仁冰已傳承至第3代,老闆陳倧偉(左)與母親王秀玉(右)固守老店70年滋味。
1946年創立的一中豐仁冰已傳承至第3代,老闆陳倧偉(左)與母親王秀玉(右)固守老店70年滋味。
家族5個孫子中,唯一接手家業的陳倧偉,時常聽奶奶說起創業故事,「阿嬤告訴我,以前開始賣冰不久,就碰到舊台幣要換新台幣,我們也會碰到沒錢找給客人的時候,還要去書局拿印章蓋在紙上,證明欠客人多少錢,再讓客人拿來換冰。」
但紅茶冰容易被模仿,市場競爭激烈,1950年代,陳德旺一面推車賣冰,另外也投資4萬元購買製冰機器,在老家開設製冰工廠「全福冰菓室」,製作枝仔冰供人批發同時開發新品,「我阿嬤常說,那時光買機器的錢,都可以買1棟房子了。」
“改良冰品…是因我阿公說,做冰就賣一項,賣精一點比較好。”
陳德旺將鳳梨打成汁添入冰中,再加上冰淇淋與蜜花豆,創造出全新冰品。第2代老闆娘王秀玉說:「早期我婆婆他們一大早就要起來做冰,下午再推車出來賣冰,若碰到下雨要推回去,出太陽再推回來,真的是很辛苦。」
1碗酸梅冰、1杓蜜花豆,再加上2球牛奶冰淇淋,看似簡單,卻是一中豐仁冰在台中長賣70年的不敗組合。(35元/碗)
但鳳梨屬季節性水果,又容易產生果蠅、不易保存,賣了10餘年後,陳德旺再將冰品基底,改良成現今的酸梅冰,迄今堅持只賣單一冰品。
陳倧偉說:「我阿嬤那時在找替代鳳梨的產品,後來找到了酸梅,酸梅其實接受度比較高,加上我阿公說,做冰就賣一項,賣精(緻)一點比較好,才是現在吃到的味道。」
在榕樹下賣冰30多年,後因鄰近大樓興建,一中豐仁冰才遷到距市長官邸不到100公尺、台中一中正門口斜對面的現址。
陳家賣冰是全家總動員,陳倧偉的父親陳國忠與伯父陳榮華負責後場備料,女眷則在外場招呼客人,念小學的陳倧偉也要幫忙洗碗。期間一中豐仁冰一度另開分店,由第2代老闆陳國忠的大哥陳榮華夫婦經營,不只賣冰,也賣炒飯、咖哩飯等主食,後來因陳榮華決定退休才結束營業。
“每天在廚房待超過9小時…我夏天都熱到吃不下,會瘦個7、8公斤。”
現年31歲的陳倧偉,2009年大學畢業,當完兵後,父親因為高血壓,身體不適退休,陳倧偉開始接手家業,「剛開始,我爸有大概跟我講怎麼做,但煮東西需要時間跟經驗,像醃酸梅、泡豆子的時間,跟產期也有很大的關係,有時你要醃、泡比較久。」而他備料不假外人,除了寒流來襲,幾乎全年無休,成了另一個「瘋人」。
第2代老闆娘王秀玉說:「早期我婆婆他們一大早就要起來做冰,下午再推車出來賣冰,真的是很辛苦。」
陳倧偉站在廚房,指著1桶1桶蜜好的酸梅湯說:「我們的酸梅都用粗鹽醃過,再按我們的比例用紅糖蜜,吃起來才會酸酸甜甜,等到變成酸梅湯後再加入剉冰攪拌。」
廚房是一中豐仁冰的禁地,獨門功夫代代相傳,從未開放媒體拍攝,也沒收過學徒,就連第2代老闆娘王秀玉,也不清楚製作方式,功夫只傳給男丁。
不只製作酸梅費工,全年只賣單一冰品的一中豐仁冰,蜜花豆、牛奶冰淇淋等配料的製作過程也不馬虎。他說:「我們用紐西蘭進口奶粉打成冰淇淋;豆子煮之前要先泡3個小時,泡好再煮1個多小時,讓口感變Q,再把一些破掉的豆子挑起來,然後才用紅糖、白糖下去蜜,費料又費工。」
身材中等的陳倧偉苦笑:「廚房裡沒冷氣,夏天煮豆子時,溫度大概40幾度,每天在廚房待超過9個小時,弄完鍋子還要洗、地板也要擦,我爸都要求要跪著用抹布擦地板才會乾淨,所以我夏天都因為熱到吃不下,會瘦個7、8公斤,現在冬天是我最胖的時候。」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