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蔡珠兒家採訪煲湯,同時聽到輕快的爵士樂流洩,做菜不能沒有音樂的蔡珠兒,過去在香港,廚房就放一台CD音響,搬回台灣後布置新家,更直接在天花板安裝了藍芽音響系統,用手機即可遙控播放。「做菜備料的時間很長,五官和手很忙,但腦子很空,所以我也需要餵點東西給它。」蔡珠兒笑說。
包粽子是一個聽歌劇的節奏 蔡珠兒談料理與音樂

音樂,對作家蔡珠兒來說,也是料理時不可或缺的元素。費時的熬湯,與酷派爵士樂的慵懶相合;歌劇的昂揚澎湃,滋潤著包粽時繁複的工序;而泰國菜的酸香熱辣,則是張國榮妖嬈的粵式搖滾。
最愛的背景音樂,蔡珠兒頒給了酷派爵士巨擘Miles Davis,《Kind of Blue》這張專輯跟了她超過二十年,搬好幾次家。「他的音樂百搭,有種受不了的明亮輕快。跟他本人陰暗的性格反差很大。」熬湯時,尤其適合。「銀灰的號音柔厚濡潤,如濕墨曳掃,迤邐而去綿遠不盡,牽引著湯水的悠長節韻。」她在《紅燜廚娘》中寫的這段,把爵士樂的鬱藍慵懶也融進煲湯綿長的等待裡。







選做菜音樂原來也是種學問,New age輕音樂不行,整個人會放太空;古典樂適合,巴哈、莫札特都好,就不要選貝多芬;歌劇的慷慨激昂,容易分心。「但,唯獨包粽子時我愛聽歌劇,尤其是普契尼的《波西米亞人》。」蔡珠兒包粽子是個大工程,要準備個一、二天,這還不包括採買材料,「一是這齣劇我聽了比較熟,不影響專注,二是過程中,你要切大量的紅蔥頭、剝蝦米等複雜的過程,處理紅蔥頭很痛苦,眼淚直流,剛好《波西米亞人》就是讓你一直哭嘛。」蔡珠兒笑說。






而做泰國菜時,她聽張國榮。「張國榮有一張專輯「紅」,他的嗓裡有妖媚、肉感,而又滄桑,你在涼拌泰式沙拉的時候,就覺得,好對喔!」音樂與食物,看似無關,其實非常像。
「這兩樣東西都有一種內在的結構,只是音樂的結構很明顯,第一樂章、第二樂章、中間第三小節,切分音....輕重緩慢,結構明顯可見。但食物,直觀來看你可能會覺得哪有結構?就是一碗湯啊,但當你吃得多了,會發現食物跟香水一樣,有著不只前、中、後的結構。」蔡珠兒以湯舉例,可能一開始感受到鮮味,但光是鮮就有很多構成,它融合了甜、甚至是淡淡的腥味,而鹹中又帶點甜,回甘之後有堅果的香氣及苦韻出現。
這層層的味道,都是你在品嘗的當下,近乎直覺的一剎那,但一旦嘗試許多後,經驗能把這種奈米般細微的感覺,如放在顯微鏡底下現形,於是看到結構。
食材如音符,煎煮、爆炒、慢熬是料理者所賦予的節奏,讓這闕樂曲風味飽滿、扎實。如果是一首輕快的旋律,可能加些能讓它清新洋溢的香草植物,若是濃厚,可能以醬油、八角去紅燒。「音樂用的技法,如和聲與賦格(對位)。」一個是平行的輔助,一個是不同聲部相對的發展,卻又和諧。
「套用在做菜上,好比番茄與洋蔥,是和聲,而巧克力與辣椒,就是賦格,宮保雞丁中雞肉的滑嫩與花生的香脆對比,也是一種賦格。」無論是料理或作曲,藝術的本質都是相通的,我在蔡珠兒的廚房,拌著氤氳湯香,上了一堂音樂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