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了,天暗得快,又降微雨,台北街頭更顯蕭瑟。但接待病童的「麥當勞叔叔之家」廚房裡卻熱度飆高,愛心主廚Stanley和香港檀島茶餐廳的主廚Gino帶著幾位廚師和學生,加快動作做最後確認,剛出爐的餐點氤氳繚繞,令人食指大動。
【麥當勞專訪之一】8台奶昔機 開啟速食龍頭稱霸一甲子

麥當勞自1984年進駐台灣,首店就創下單日銷售百萬元的紀錄,從此一路領先其他速食業者,坐穩龍頭寶座至今。
但稱霸的背後,麥當勞曾因「叔叔之家」的成立而被抗議,也曾被質疑食品「千年不壞」。時間過去,當年反對者現在成了叔叔之家志工,比政府把關更嚴格的食品廠持續運作,就連小農也說:「因為賣菜給囉唆的麥當勞,晚上更好睡。」
從外來文化到在地扎根,麥當勞在台開枝散葉,寫下的是台灣速食餐飲的歷史,也是一個個血液流著番茄醬人們的故事。
傍晚6點一到,入住「麥當勞叔叔之家」的家庭陸續上桌。不算大的餐廳,聚集來自台灣中南部、花東和印尼、貝里斯的病童和家屬。疾病帶來的負擔,與門外的風雨,此刻全被麥當勞叔叔擋在門外。

這個曾經引發附近居民抗爭的病童之家,成立至今恰好邁入第10個年頭。去年透過醫院轉介,入住的遠地就醫兒童家庭已超過15000人次,至今總計服務逾9萬人次;每個星期三更有愛心主廚以公益方式協助料理晚餐。
台灣麥當勞行銷部副總裁寇碧茹說:「當時,部分居民確實有不一樣的聲音,但十年過去,許多居民反而成為叔叔之家的志工,會來幫忙對發票、製作玩偶、陪伴病童等等。」附近小學生也曾發起義賣,強調「小朋友也能幫助小朋友」,把義賣所得全數捐給叔叔之家。
然而,不只對入住病童來說,叔叔之家是他們在台北的家,全台各地的麥當勞門市也陪伴許多台灣孩童長大,快樂兒童餐和生日派對更是不少人的珍貴回憶。

時間回推至1940年,麥當勞兄弟在美國加州San Bernardino開設第一家「McDonald's Bar-B-Que」餐廳,幾年後因為跟奶昔機器商Ray Kroc訂購8台機器,開啟雙方合作契機。台灣麥當勞供應鏈管理副總裁林麗文表示:「當時Ray Kroc很納悶,究竟是什麼餐廳銷量這麼好?他特地前往加州探查,一去發現麥當勞兄弟餐廳的生產線非常有制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提供餐點給消費者,才會需要大量的奶昔機器。」
Ray Kroc觀察一段時日後,認為快速生產和供餐的餐廳很有發展力,進而說服麥當勞兄弟擴大經營餐廳;1955年,Ray Kroc於伊利諾州開設首家經銷餐廳。爾後,麥當勞的M字招牌開往美國各州;1967年更分別以鄰近美國的加拿大和波多黎各為首站,正式把招牌掛向全球各地。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