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血緣更深之一】筆錄裡那句 依依不捨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25歲的菲比從小知道身世,現在努力分享自己的經驗給收養家庭。
25歲的菲比從小知道身世,現在努力分享自己的經驗給收養家庭。
5個月大時,生母棄養我,保母抱著我去報案。我住進育幼院,跟院長姓,有了名字「高育聆」。滿週歲前,我來到現在的家,再有新的名字。爸媽很疼愛我,說我是上帝帶來的禮物。但我內心有一個很大的問號,為什麼生我的媽媽不要我?
菲比5個月大時被棄養在保母家,近週歲時來到現在的家庭,爸媽非常疼愛她。(菲比提供)
我從小知道自己是養女,但我幾乎不談身世。我覺得很丟臉,也很自卑,是不是我不夠好,還是哪部分沒有滿足生母期待,所以被棄養?高中時,親子關係有點緊張,爸媽對我期待很高,但我不擅長讀書,壓力好大。有時候很難過,忍不住想,是不是我天生輸人一截?還是我不是親生孩子,所以爸媽不了解我?但我沒說出口,這句話會讓他們難過。輔導老師點醒我,困擾我的關鍵可能是身世,或許該試著尋找答案。
爸媽把所知的全都告訴我,18歲時,爸爸陪我回兒童福利聯盟翻資料,希望找到些許線索。但我的資料好少喔!只有短短幾頁,裡頭有當年報案單影印本,筆錄是保母報案時的口述記錄。保母描述,生母最後一次送我去保母家,離開前,她依依不捨地看著我。對,「依依不捨」。
「依依不捨」4個字很簡單,但我豁然開朗了。原來不是我的錯,原來不是我不夠好,原來生母也捨不得我,原來她應該有無法照顧我的苦衷。
內心空洞變小了,養父母才是我爸媽
這幾年,社工陪我展開尋根之旅,我們找到保母當年住處,但早已物是人非,電話也打不通。前年,社工說找到保母了,見面那天,保母說著我完全沒有記憶的故事。當年20多歲的生母獨自帶我住到保母家樓上,有天我哭了整晚,隔天保母忍不住問:「孩子怎麼了?」生母吞吞吐吐說:「我沒錢買奶粉和尿布,孩子又餓又難受。」保母當下決定照顧我,讓生母去找工作。
走過多年尋根之路,筆錄裡一句「依依不捨」改變了菲比,讓她走出當年自卑的自己。
繳了幾次保母費後,生母就聯絡不上了。保母曾想收養我,但他們經濟狀況也不佳,相關單位評估後還是轉給兒盟。我永遠記得那天,保母說著說著也掉下眼淚,不斷重複著:「不要恨媽媽,媽媽是愛妳的,媽媽也是逼不得已的。」心中的問號有了答案,確信我是被愛著的,過去的自卑、埋怨、氣憤也慢慢消失,謝謝生母在困頓中仍生下我。
當年保母抱著菲比去派出所報案,在醫院留下小小手印與腳印,姓名處則註記著「不詳」。(兒盟提供)
尋親時,我也回過育幼院。院長還記得我以前有點瘦小,他幫我取名,帶我去打疫苗。我才待2個月呢!有人記得我,我很開心。大學畢業後,我到育幼院工作一段時間,想陪孩子們走一段,也像安慰當年的自己。我參加好幾場分享會,自己的經歷能幫助別人,我覺得存在很有價值。有社工聽完分享,開始建議出養父母寫信給孩子,未來孩子至少能知道為什麼自己被出養。對我來說,這曾是個遺憾,我走過來了,但可能還有孩子卡在那個點上。
內心空洞變小了,我慢慢開始喜歡自己,這一路好辛苦,但也很值得。
在跟保母見面前一晚,媽媽突然問我:「如果找到生母,妳會想回去嗎?」怎麼可能?當然不會啊!我肯定地說:「你們才是我的爸爸媽媽。」
菲比 25歲 自由業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