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同之二】一支鐵釘都彎腰撿 第一代借貸蓋堤起家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大同台北辦公區內保有第一代林尚志所蓋的3層紅磚建築,10年前大同取第一、二代名字,命名為「志生樓」。
大同台北辦公區內保有第一代林尚志所蓋的3層紅磚建築,10年前大同取第一、二代名字,命名為「志生樓」。
林蔚山的祖父林尚志創立大同的前身協志商號時,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林尚志看見日本人在台灣大舉建設的契機,便以一間房屋、一架電話、一張舊桌和幾張椅子投入營造業。
台北市至今仍在使用的新店溪堤防,原始工程即由林尚志承攬建造。林蔚山說:「為了蓋那道堤防,我祖父幾乎傾家蕩產,第一年差不多要完成時,遇到連續大雨,所有架橋都被沖毀,從頭再來第二次,快完工竟然又被沖毀,來來回回,一直到第4度才大功告成。」
外界以為林尚志會退縮,他卻咬牙借款蓋成堤防,此舉讓當時普遍瞧不起台灣人的日本人對於這位台籍包商刮目相看,也讓林尚志陸續承攬建造樺山町台北市役所廳舍(即今行政院大樓)、松山與台中機場等600多項工程,為後來的大同奠定基礎。
林尚志(坐者左4)早年以營造起家,圖為他與協志商社同仁合影。(大同公司提供)
目前大同公司辦公區內,還留有林尚志監工建造的一棟三層紅磚建築「志生樓」。儘管房舍年齡已超過70多年,屋況仍相當良好,特別的是,天花板不見梁柱,而是以樹木主幹和樹枝當橫梁,因為巧妙的結構設計,挺過多次颱風、地震仍完好無缺。
林蔚山帶我們走訪志生樓時,對祖父建造房舍的品質頗引以為豪,「大同的產品不華麗,但一定要實用耐用。」
林蔚山隨口就能說出祖父留下的名言—「一元之節儉乃創業之原動力」。由於林尚志成長於物資貧乏年代,素以節儉出名,林蔚山曾聽跟隨在祖父身旁的老人們說過,祖父常告誡同仁:「一塊錢雖然是零錢,卻是創業的原動力。」
林尚志巡廠時,看到地上有一支鐵釘、一寸舊角鐵,一定會親自彎腰去撿。此一信念影響了後來的大同,雖然在林蔚山的父親林挺生的時代,營業額一度高居台灣企業之首,但直至今日,大同辦公室擺設裝潢皆相當簡樸,林挺生、林蔚山所使用的桌椅、器物也都有相當年紀。
大同第一代林尚志(右)剛創業時數度遭遇困難,夫人楊芙蓉(左)曾變賣嫁妝相挺。(大同公司提供)
林蔚山強調林尚志是省所當省、用所當用,「他連一塊錢都不肯浪費,但因為見到日本統治台灣時以『工業的日本,農業的台灣』為策略,台灣人可以念醫、農、文科,不可念工科,他相當憂心台灣建設腳步受限,因此在70多年前就捐出80%的個人財產作為教育基金,用來培育台灣技能人才。」
可能因為早年總是穿著雨衣在風雨中指揮施工,導致身體埋下病根,林尚志於1939年收購了朋友的株式會社大同鐵工所,隔年便捐出財產,並將陸續協志與大同整併後的事業交給獨子、林蔚山的父親林挺生。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