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生變投資達人】鑽研長時間金融史 他透析循環年賺10%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盧冠安長期觀察相對便宜的資產投資,2009年買進美國石油ETF,大幅獲利71%。(取自殼牌官網)
盧冠安長期觀察相對便宜的資產投資,2009年買進美國石油ETF,大幅獲利71%。(取自殼牌官網)
因為不滿月入3萬出頭,盧冠安從生態界跨入投資圈,如今轉換位置成為獨立理財顧問。他學習金融大鱷索羅斯不限資產類別、在全球找便宜機會的投資方法,如今每年獲利10%以上。
台大動物研究所畢業的盧冠安,如今已是專職投資人,1天24小時有7成時間都花在研究市場,訪談過程中,他總是習慣打開電腦拉出一段長達10年、30年、甚至50年的金融史走勢做解釋。
他觀察出美元的循環週期,並秀出歐元兌美元長期走勢圖,「以宏觀週期來看,每隔12~16年半左右,歐元兌美元就會有1次最高及最低點出現。」而這2次歐元低點分別出現在2000年10月,以及2017年初,對照美元去年大跌,吻合這樣的宏觀週期。
過去在2006年時,他因為鑽研美元歷史,發現美元只要進入貶值大循環,兌歐元貶幅都會超過100%,因此當年也靠著布局瑞郎等非美貨幣,成功創造約10%報酬率。
他的大學學弟徐袁章笑說,過去與盧冠安聊天時,就經常聽他「講古」,「那時候常想,聊這些古事到底有什麼用?沒想到在投資理財上,確實幫我了解金融世界的運作實況。」
其實盧冠安在2005年之前,是生態界的一員,曾擔任野鳥協會總幹事,而後到補習班任教,「但就算加上額外擔任家教的收入,月薪頂多3萬元出頭。」為了突破低薪困境,他跨界進入投資圈。
盧冠安分析目前市場5大類資產:股市、債市、房地產、匯市、原物料,前3者都已漲高,因此現階段以價格相對便宜的原物料和非美貨幣為主要投資標的。他從匯市出發,先是買進澳幣,之後投資非美貨幣的日圓和瑞郎,獲利穩健。2008年底他觀察到金融風暴後,石油需求大幅滑落,但2009年因美國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經濟回穩,供需缺口越來越大,盧冠安因此買進美國石油ETF,獲利達71%,「還是圍繞找便宜資產的想法在市場上找機會。」
雖然以投資相對便宜的資產為主,但便宜還會更便宜,2015上半年預期美元貶值、且當時金礦公司有併購潮,盧冠安進場買進金礦股,一度虧損25%,「就算做了大量研究,預測也有可能出錯的時候,或者買點不對,重點是不要加碼,原部位虧損就好。」
另外,投資要懂得試水溫,「好比家中的浴缸裡有熱騰騰、正在冒煙的水,你一定會先用手指試試看,避免燙傷。」以金礦股投資為例,他一開始只拿總資產的0.5%進場,「這樣假設投資部位有100萬元,賠5,000元不會有太大的損傷感。」不過,後來證明盧冠安的看法並沒有錯,一直到現在,金礦股已經為他帶來了逾45%的報酬。

盧冠安投資操作心法

  1. 掌握金融市場大循環趨勢,例如美元貶值循環週期。
  2. 從5大資產:股、債、匯、房地產、原物料找相對便宜的標的。
  3. 設立止損點,原虧損不超過25%;投資預測錯誤,絕不加碼。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