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一位到德國做成衣出口的客人經常到唐宮用餐,認為外國人應該也會喜歡,而提議到德國開設分店。陳詠富和股東開會後,認為外國人經常在住家後院烤肉,應該行得通。因此派了烤肉師傅前往駐點,交由該位出口商在當地管理。
【肉界老先覺四】海外展店踢鐵板 他繳學費認清2關鍵

經過一番商場廝殺,蒙古烤肉熱潮慢慢消退,店一家家收,但唐宮不僅不受影響,還在1990年左右前往德國和澳洲開設分店,同時有日本眾議員吃後愛上,特地購買技術返日自行開業。
幾乎同時,陳詠富又在澳洲開了一家分店,「早期我們的肉品都是從澳洲直接進貨,既然到德國開店,何不直接在產地也開一家呢?」
但才3年,德澳分店雙雙鎩羽而歸,陳詠富認了叩關海外大不易。因為彼時遇上東西德統一,西德景氣被東德拖累,加上澳洲匯率衰退,成本被匯率吃掉,終究都以關門收場。
他拒絕透露賠了多少,「別再問,就當繳學費,過去了就過去了。」檢討為何失敗才是他想著墨的重點,他說文化差異是一大問題,「當初沒公筷觀念,中國人習慣都拿筷子在一個爐子裡涮羊肉,歐美客人無法接受,所以紫銅鍋只能當成裝飾,主力還是蒙古烤肉。」
距離太遠則是另一導致慘遭滑鐵盧的關鍵,「我們管不到品質,加上合作的對象是做成衣出身,隔行如隔山,很難抓到餐飲服務業的眉角,回頭客不多,所以很難做起來。」
至於日本則是因為一位眾議院議員來台灣出差,由台灣友人帶來吃後,要求技術授權,返回日本東京自行開店。陳詠富說:「我們也派了一個烤肉師傅前往協助,加上日本料理中原就有SHABU SHABU,所以對於火鍋頗能接受,因此比起在德國澳洲,日本的店就做得比較成功。」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