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後,周雅淳跟女兒住在新店老家,肝癌末期的母親則住在弟弟家療養。週休2日,她必帶女兒前去探望。2012年5月,她本來要去探望母親,但媽媽說無法承受小孩玩耍的聲響,便約定改到週日。沒想到就在那個週六,母親昏迷進急診,她週日要去醫院見母親,父親說小孩不要去醫院,結果母親星期一凌晨離世了。周雅淳見到了母親最後一面,但沒盼到母親醒來,她知道這不是誰的錯,卻仍無法克制地想,如果選週六就好了,至少在媽媽清醒時好好道別,說著說著,她接過衛生紙擦眼淚,不斷地把紙團搓得圓圓的。
沒能跟母親好好的道別 母女之間有愛也有傷害

待產時,分手的男友拿她的祕密攻擊她,說她又不是第一次失去孩子。那時周雅淳只能想像有隻手在後面拉著她,才不會從捷運月台跳進鐵軌。周米謎在2人分手後出生,米謎是小名,音近似靜謐的「謐」。周雅淳說,知道小孩存在的瞬間,自己的心情平靜了下來。問她看到小孩,會想到前男友而怨恨嗎?周雅淳笑說不會啊,小孩比她有空間感,手的形狀很修長,這些都像生父。即使生父跟她有衝突,「我也不怪他,每個人都要活下去。」
「我知道將來周米謎看到這段會自責,但我要告訴她,不是這樣,是她化解了我跟爸媽的衝突。」周雅淳在下課後的空教室,說出女兒現在可能無法接受,但總有一天會知道的故事。
如今周雅淳從事性別教育,跟國高中生、大學生、學齡前兒童,甚至是新手爸媽討論自己的故事,藉由述說獲得重生和救贖的力量。媽媽因為傳統價值觀給她壓抑的貞操教育,儘管「沒有要傷害我的意思,但成長過程裡,每件事都是傷害。」但也因為周米謎的到來,她才知道媽媽可以把貞操原則擺在一旁,接受了她跟小孩。

【我們是孩子的一切,所以造成的傷害會放大。】
現在,家中只有周雅淳跟小孩,2人難免有衝突。好友黃麗玲說,小孩有時玩具亂撒一地,踩痛了就對媽媽發脾氣。周雅淳因此遭到池魚之殃,明明講過要收好,小孩自己就該負責。但周雅淳生氣之後不是把小孩帶進房間處罰,而是把自己關在房裡冷靜。周雅淳說:「其實我只要離開一下就好了,但小孩最恐懼的是媽媽離開,所以我們無解。」薄薄的一道門,是理智的界線,門內的媽媽已經失去理智,隨時可能動手打小孩;但小孩不懂,她只知道媽媽不想見到她,只好更大力嘶吼哭叫。連房間都躲不了的時候,周雅淳笑說,她會打開手機視訊跟朋友說,大家一起聽啊。這是一種繞路的方式,轉移當下注意力,就像她過去避開的路和姿勢。
如今周雅淳拿自己的瘡疤來當教材,面對同代的新手爸媽演講時,更是相濡以沫,既然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那至少要成為小孩受傷後可以信任的大人。「我們是孩子的一切,所以造成的傷害會放大。你再怎麼愛小孩,也一樣會傷害小孩。」就像母親傾其所能愛她,她也盡力愛著周米謎,但永遠不知道孩子會在哪裡受傷。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