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恒銘替公司找到新方向,後來老闆換人,雙方想法不同,葉恒銘離開,2002年創立萬達光電,「為了不和老東家對打,加上當時四線電阻觸控面板有原理的先天缺失,於是我從較難入門的高溫製程五線電阻觸控面板著手。」
技術轉移後遭合夥一腳踢開 他咬牙東山再起

1999年,一位朋友看中葉恒銘的專長,請他去銘鴻科技(現已更名為理義科技)當總經理,找轉型方向,「當時銘鴻是做486電腦的主機板,已步入黃昏,我看到觸控面板利潤不錯,一塊玻璃竟然可以賣600美元,研究後發現,觸控面板無論是材料、電路、鍍膜、設備到製程,多半來自PCB的基礎,光是前段製程就有約70%的相似度,決定著手四線電阻的觸控面板開發。」
那時,台灣還沒有人做五線電阻,葉恒銘想起曾去美國參觀過ELO與MicroTouch二大龍頭廠,認識到高溫製程的優勢,「他們是百年企業,有龐大資金可投入昂貴的高溫製程設備,可是傳統玻璃業的做法,良率並不好,我沒錢,產量也不大,我就買別種二手機器回來改機,改用PCB的製程概念,把製程倒過來做,試上幾次後,終於成功。」

葉恒銘透過邊改機、邊擴充設備開始,「第一筆訂單是奇菱科技許文龍下給我的,他說我的面板不輸美國,後來他不只買觸控面板,還買我自己改裝的面板測試機,用來測試面板好壞。」
直到現在改機仍為萬達省下不少成本,「我會去找倒閉的觸控面板廠設備,有的甚至用不到1年,價格少一半,像是最近買3台高階印刷機,共200萬元,若買新機,需花費2,000萬元,一來一往就省下9成的成本。」

隨著訂單漸多,設備產線不敷使用,2005年萬達與友好的設備商合資成立新公司,由萬達出技術,對方出硬體和廠房,葉恒銘說:「為了盡快步上軌道,我傾全力扶植,當對方把技術都學會時,就把我一腳踢開,我很挫折,隔年我賣掉該公司全部股份,專注發展萬達。」

葉恒銘很快收拾心情,重新籌資擴充產能,透過系統商打進DELL的軍規電腦供應鏈,「由於電容式(導電物質感應就能滑動)觸控螢幕容易受到電磁波干擾,所以DELL指定要電阻式(需按壓螢幕才能滑動)產品,尤其要能防爆、防塵、耐摔,能適應惡劣環境的五線電阻產品正是萬達強項,攜手一路合作至今,後來還共同開發多點觸控產品,能輕鬆放大、縮小。」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