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地產市場在2014年見到最高點後開始滑落,這幾年來幾乎處於緩跌走勢。去年買賣移轉棟數雖是自2014年來首度回升,但相較過去每年幾乎都有30萬棟以上的盛況而言,還有一點距離,此意味房地產市場還處在築底階段。
【達觀股市】房貸逾放比快速攀升 營建金融當心

股東會旺季即將來到,各家企業紛紛宣布今年的股利發放數字。其中許多營建股的殖利率都在7%左右,相較於其他產業來看,屬於殖利率較高的族群。然而,這並不代表營建族群就值得投資人持有,因為高殖利率是基於低股價,而股價之所以會低,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那麼,房地產未來展望如何?我們從銀行的住宅抵押貸款逾放比例來看,會發現並不是非常樂觀。
銀行營運規模 影響逾放比例
前3大房貸銀行的逾放比,近幾年呈現平穩狀態,除了第2名的台灣銀行有較顯著的上升之外,第1名的土地銀行則是持平,而第3名的中國信託甚至出現逐漸下滑的走勢。
但如果看第3名以後的銀行,就會發現不太一樣。從第4名的合作金庫開始,所有銀行的逾放比例在去年都來到了近4年的最高點。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在於營運規模。較大規模的銀行通常有較低的資金成本,而後段業者的資金成本較高,也就被迫要經營那些風險較高的貸款物件。其他一些小型銀行的逾放比例更是已經突破1%,例如華泰銀行、板信商銀都是如此。
我認為隨著在高檔買房的寬限期陸續結束、美國升息循環仍在進行,住宅抵押貸款逾放比還會進一步攀升,而就過去的經驗來看,如果突破了一定的臨界值,後面就會呈現直線上升趨勢。
以美國次貸風暴經驗為例,2006年的平均違約率是1.61%,到了2007年上升到了2.08%,這時美國第2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宣布破產,而到了2008年,違約率進一步上升到3.66%,次貸風暴全面引爆,違約率最後到了2010年的11.53%才開始回落,這樣的直線加速只花了4年時間。
所以面對屢創新高的逾放比,投資人應持續觀察數據變化,提高警覺。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