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三強】《羅馬》 一念慈悲的傑作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羅馬》是墨西哥導演艾方索柯朗回憶童年時與家中幫傭間的往日情感,拍攝1970年代墨西哥市羅馬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瓦解與重生。(Netflix提供)
《羅馬》是墨西哥導演艾方索柯朗回憶童年時與家中幫傭間的往日情感,拍攝1970年代墨西哥市羅馬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瓦解與重生。(Netflix提供)
本片是《地心引力》導演艾方索柯朗,這位被譽為當代場面調度大師,接受線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網飛)相當於一般獨立製片所需的1500萬美金預算(約新台幣4.5億元),回到家鄉墨西哥所拍攝的西班牙語電影。在沒有製片票房壓力及成本管控的自由下,導演根據自身童年記憶裡與家中幫傭間的往日情感,拍攝1970年代墨西哥市內羅馬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瓦解與重生。
《羅馬》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佳影片,並提名本屆奧斯卡十項大獎,成為繼《焦點新聞》《美麗人生》《卧虎藏龍》《愛•慕》後,影史第五部外語片得以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
《羅馬》透過一名墨西哥女僕,一面目睹男主人外遇拋妻棄子,自己一方面也遇人不淑,意外懷孕後既驚又懼,最後鼓起勇氣向女主人求助,坦白一切,沒想到女主人將女僕視如己出,原諒並接納了她。兩位女性從年齡、膚色、血源到社會階級,毫無共同點,同住一個屋簷下生活的主僕,因為一分發自慈悲的善舉,跨越了種族、仇恨與階級等殖民歷史現實下造就的藩籬。日後女僕也在這家人迫切需要的時候,奮不顧身,終於阻止一場悲劇發生。
首先,這是一個享譽國際且能駕馭商業電影的知名導演,充滿私人情感回憶的故事,艾方索柯朗同時身兼攝影、劇本、剪接,一手包辦。想當然爾,這也是一部以高超技術與精準電影語言執行完成的傑作,而且是學院派的精準,大巧不工,以內斂的形式呼應了故事背後不張揚的人性價值,提煉出高度的藝術性。
《羅馬》的導演艾方索柯朗(左)同時身兼攝影、劇本、剪接。(Netflix提供)
全片除了幾次出色的長軌道鏡頭(long tracking shot),如女僕白天和妹妹上街、晚上全家去電影院、湖邊莊園、或者結尾的大海之外,七成的攝影機運動都是不著痕跡的水平搖攝(Pan),展現出驚人的深焦功力,結合長鏡頭。影迷莫不感動驚呼,這正是經典電影《大國民》著稱於世的魅力,甚至啟發安德烈巴贊對「場面調度」進行的研究。 
艾方索柯朗正是如此以驚人精準的黑白攝影再現了他記憶中的故鄉。大師級的駕馭力,從開場反覆刷洗的地板,流動的水面讓人沈靜下來,緩緩扣緊觀眾目光,也能聽出來豐富的音效細節。隨後,水面上出現顯然是視覺特效打造,飛掠而過的飛機倒影,細膩地呈現了主角生活景況及景況下的心理現實:天空只是遙不可及的鏡花水月。直到結尾天台上,真正的飛機飛過,海闊天空,原來他們共有的不只是同一片屋簷,也共享同一片天空,從低頭到昂首,這就是詩意。
詩意和人的善意是電影《羅馬》的普世魅力,富於人道精神。前者用極佳的技術來完成,音效處理極為出色,技術與敘事嚴絲合縫,這是《人類之子》《地心引力》炫技後,轉向內斂成熟的艾方索柯朗。
《羅馬》中富有的主人一家人是白人,為富人家庭幫傭的多是膚色較深的墨西哥人。(Netflix提供)
如果說,世界上最好的電影往往是地方電影,《羅馬》便是如此。作者寫實地捕捉了1970年代初墨西哥在社會階級、種族和情感關係上的騷動。富人多以白人為主,而為富人家庭幫傭的多是膚色較深、社會底層土生土長的墨西哥人,這是西班牙殖民墨西哥長達三百年的殖民現實。導演藉由這個家庭的變化,最終深刻地傳達出,在這樣缺乏善意的時代裡,如果不是一絲善意,悲劇終將無可避免。
全片盡量忠於寫實且沒有使用配樂。即使片尾克萊奧在海邊作出重要告白時,導演也刻意不採用特寫。這正是寫實主義美學,更嚴格地說,《羅馬》帶著影迷回溯了1930年代尚雷諾領軍的法國詩意寫實主義,一脈相承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及部分如《四百擊》等法國新浪潮電影,通常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而尋求虛幻如愛的拯救。只是這一次,導演改寫了人的結局:愛並不虛幻,能催生勇氣,也唯有愛能化解仇恨。
有一說法是《羅馬》(ROMA)的片名倒過來寫成了「AMOR」,就是西班牙語的「愛」。筆者個人也喜歡這個說法,不過這不是世間男女的情愛,而是「慈愛」,出於為別人付出、思考、著想的慈悲心。從滿足他人的小需求,到不惜放下自己擁有的財富、情感、甚至性命,為別人付出。女主人後來一肩扛起家計,自己開車;女僕處處為人留心,甚至不惜犧牲生命,跳進大海救人,都是出於慈愛的行動。老子說:「慈故能勇。」片中兩位女性最終都展現了非凡的勇氣,相對於日後加入游擊隊的墨裔男子,縱有刀槍棍棒在手,始亂終棄,絕非勇士。
《羅馬》裡的女僕處處為人留心,甚至不惜犧牲生命,跳進大海救人,都是出於慈愛的行動。(Netflix提供)
《羅馬》的深焦攝影和聲音細節之豐富之美,值得在大銀幕觀賞。它跟可支援IMAX放映的《神鬼獵人》一樣採用Alexa 65mm數位攝影機。這是過去一整年來最投入、最過癮的觀影經驗,愈是熟悉電影敘事美學及語言的觀眾,愈是驚喜,收穫愈多。本片未來必然成為影視科系的觀摩教材,是本世紀一部可以預見的新經典。《羅馬》之所以動人,除了在於敍事語言的精準絕妙,如畫,如詩,更在於全球影癡都能共鳴,它是影像的詩,也是生活的詩。
《羅馬》說的若是「愛」,必是慈愛。唯有這份愛能使破碎的癒合、重組,因為愛能消除一切的藩籬,無論種族、仇恨、階級。愛讓導演回到羅馬,愛是荒原上的希望,愛讓生命得以延續。「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人如何能走出苦難盡頭,也許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