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粉絲成長記 傅榆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傅榆喜歡穿暗色系衣服,看起來頗為低調,沒想到金馬獎的感性發言,忽然讓她嘗到爆紅滋味,成為媒體輿論追逐的焦點。
傅榆喜歡穿暗色系衣服,看起來頗為低調,沒想到金馬獎的感性發言,忽然讓她嘗到爆紅滋味,成為媒體輿論追逐的焦點。
去年底,導演傅榆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一席得獎感言卻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爭議人物。
她的人生堪稱順遂,因為對身分困惑開始拍紀錄片,卻哭著道出自己孤獨的童年陰影。孤獨是她創作的動力,在拍攝學運明星陳為廷與蔡博藝投入社運的過程中,漸漸找到歸屬感。
她自稱是粉絲,把理想投射在2位英雄身上,但期待落空。如今粉絲長大了,她反省自己的天真,把青春留在電影裡,也映照出瘋狂造神的台灣社會。
採訪不到5分鐘,傅榆哭了。
我問她,《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紀錄學運領袖陳為廷和中國留學生蔡博藝爆紅的過程,現在妳是否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她答:「完全能感同身受。」那是什麼感覺?「不好的感覺。」說完陷入一陣沉思,她一身的素黑衣褲,感覺就要淹沒白皙清秀的臉孔。她斷斷續續說了幾次「不好意思」,眼淚已從黑色鏡框後方不停湧出。
傅榆善感易哭,這可能源自於童年受到壓抑的那段回憶。她的先生楊彞安說,她去戲院看電影時,也常常暗自掉淚。
一段領獎感言,金馬獎成統獨戰場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她第一部紀錄長片,就獲得台北電影節和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雙重肯定,也確定獲得角逐奧斯卡的資格。電影講述3個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包括熱血的學運明星陳為廷、來台留學的中國學生蔡博藝,和關注政治的紀錄片工作者傅榆自己,他們的生命因社運而交織,也逐漸產生變化的過程。擔任金馬評委的導演楊雅喆說:「我很喜歡這部片,導演不以社運事件切入,而是輕巧地找出自己內心最大的疑惑,即所謂的認同,又從另外2人身上看到台灣關於認同問題的困境。」
用傅榆自己的說法,這是一部「粉絲成長記」,「粉絲」指的是她自己。「我把自己好與不好,很不堪的,很糗的,全放進片子裡,它看起來在講政治,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它沒有明確定位,全部感受都交雜在裡面,可能我就一直處在尷尬中間,那就是我的東西。」她的聲音細微,語氣稚嫩,和她在電影裡的旁白一樣。
去年底《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傅榆(左)上台領獎時激動落淚,就連沉甸甸的獎座也鎮不住她顫抖的雙手。(林弘斌攝)
誰都沒想到,這個輕柔的聲音,在去年底領取金馬獎時說出充滿力量的話:「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接著中國演員涂們上台以「中國台灣」笑臉回擊,讓兩岸奇詭的政治氛圍火上加油,頒獎典禮頓時變成統獨戰場,傅榆的得獎感言成了眾矢之的,有人罵她是「台獨分子」,有人讚她是「台獨女戰神」。
因為陳水扁,政治對我是種陰影
稍早,在咖啡廳的角落,她身體蜷縮,雙眼直盯前方,我向她打聲招呼,她才像隻受驚的小白兔回過神來。坐在我面前的人,明明36歲了,看起來卻是一派溫和易感、淚眼婆娑的鄰家女孩。
女孩出生在台北中產家庭,爸爸是馬來西亞華僑,曾在大學任教,媽媽是印尼華僑,曾開設補習班,2人在台灣相識結婚,生下她和1個妹妹,「我媽有張9歲的黑白照片,我忘了她拿著國旗還黨旗,寫著『我熱愛祖國』,他們覺得祖國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國民黨。我從小到大跟著這種意識形態走,以為世界就是這樣。」
大學時期的傅榆(左)坦承自己對政治相當無知,也很困惑。(傅榆提供)
她讀政大廣電系時,有次在餐廳吃飯,電視上出現陳水扁,她以為批評陳水扁可以取得同儕共鳴,沒想到此舉激怒了好友,「當時有種感覺,談到政治就很容易吵架,所以不談最好,覺得政治好像不關我的事,卻又會影響朋友間的感情,我們後來就漸行漸遠了。」她一臉困惑,給人一種無辜的感覺。
後來她看見大學教授郭力昕在文章裡提問:為什麼台灣解嚴那麼久,卻很少年輕人拍攝跟政治相關的紀錄片?「我有被激勵,如果很少人做,我要不要做做看?但政治對我是種陰影,我很困惑政治跟我的關係是什麼?我想透過紀錄片找答案。」
媽媽說,做這些一點意義都沒有
天真的小白兔闖進了政治叢林,她考進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製作《大家一起照鏡子》是她觸碰政治議題的初試啼聲,她讓自己的深藍家庭,與朋友的深綠家庭隔空對話,才剛出現理解彼此的契機,卻又功敗垂成,「結局很不好,我媽甚至說,妳做這些一點意義都沒有,我超級難過。」
當時有位口試委員告訴她,一個人的政治立場跟他的家庭背景、生命經歷息息相關,因此批評一個人的政治取向,就像在批評他整個人,很容易起衝突。她忽然明白,「立場不是表面的標籤和選擇而已,背後的東西很複雜,我想去理解每個人背後的原因。」探索政治的背後,也是在梳理自身的歷史,漸漸挖掘出她青春時期不願面對的往事。
她回憶小學5、6年級,身邊原本不錯的同學忽然說起台語,「我只聽得懂他們有講到我的座號『29號』,那種感覺好像在嘲笑我,還模仿我的小動作,然後漸漸遠離我,就連畢業旅行也不跟我睡,有種被排擠的感覺。我想是不是當時我燙了一個爆炸頭,頭髮又乾又捲?還是我愛咬指甲?」真正的原因她至今仍不知道,但受傷的感覺留下烙印。
傅榆時常露出迷惘困惑的神情,像是稚氣未脫的少女,如今她的作品將和國際上一百多部紀錄片,共同角逐入圍奧斯卡。
遇到陳為廷蔡博藝,就覺得很幸運
她學校成績好,自尊心強,被人嘲笑也不肯找人傾訴,「我無法排解負面情緒,就變得越來越自卑,到現在都很自卑,以前更是畏畏縮縮,不太敢主動接觸別人,」她邊說邊陷入過往陰霾:「我很怕別人討厭我,不理解我,我不想被排除在外。」她形容自己「有點畸形」、「不太正常」,「我真的覺得很孤單,難道只有我有這些困惑?」論容貌、學歷、家世,她都堪稱人生勝利組,但青春的記憶如此不堪,說著說著,已讓她泣不成聲。
她說從小以為自己是外省人,卻沒有外省人的共同回憶;她出生台北,大學時想融入外縣市來的住宿生;研究所發現自己的政黨傾向和同儕都不同;出社會拍紀錄片後,她自認背景與想法和紀錄片圈子不一樣;就連現在媒體把她分類成「新住民第二代」,她也從未感受到歸屬感,「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群體裡,我常常是唯一的那個?」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2位主角陳為廷(右)和蔡博藝(左),傅榆拍攝他們投入社運的過程,卻也意外紀錄他們人生重要的轉折。(七日印象工作室提供)
孤單的女孩需要同伴。她拍攝《藍綠對話實驗室》時,找來一群政治立場各異的年輕人進行對話,因此認識具有領袖氣質的陳為廷,從而踏進社運現場;同時,她也和因出書講述自己台灣經歷而成名的蔡博藝熟絡起來,「我去社運現場,如果遇到他們就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次二個人都沒遇到,我頓失依靠,不知道焦點要放哪,就躲在攝影機後面,比較有安全感,事實上沒人知道我很慌張。」
她花6年時間紀錄2人的青春歲月,和一連串風風火火的社運事件,構成《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雛形。她當時並不自覺,這是一個只敢躲在攝影機後的怯懦紀錄者,追隨著2位勇於衝撞的學運明星,當陳為廷因太陽花學運而成為舉國知名的神壇人物時,他們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遠。「我後來發現,原來自己把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就像一個粉絲。」
當偶像變了,才發現是我一廂情願
現實人生的轉折往往比電影還離奇,陳為廷因參選立委,過往性醜聞被掀出;蔡博藝則因國籍身分在淡大學生會選舉中被操弄落選,2人跌落神壇,漸漸淡出社運。紀錄片的拍攝完全背離她當初預想的方向,她坦言「我那時真的不知道要怎麼ending」,更糟的是,粉絲的信仰完全幻滅了,因此陷入近2年低潮。
「當時我覺得他們好像變了,難道是理想不見了?我沒意識到他們已經走到下一階段,我還停留在原地,眷戀過去的一切;但過去不可能永遠在,人都要成長,成長不代表放棄過去的理想,而是會找到其他方式來實踐理想,我才發現問題出在我的一廂情願。」
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左)給予傅榆(右)不少重要的剪接意見,並不厭其煩地來回討論,堪稱電影幕後的重要功臣。
導演沈可尚是她相當倚重的導師,建議她直接面對困惑,把自己變成電影的一個角色。沈可尚接受我們採訪時說:「她的初衷很純粹,帶有熱情,可以看出那些鏡頭是有感情,甚至是崇拜的。我認為曝露情感並不可恥,我想看到誠實,哪怕呈現出來很不成熟、有點天真,這不應該是政治片,而是一個青春成長片。」於是影片經過12次重新剪接,她從幕後導演變幕前主角,反覆觀看自己的天真與狂熱後,決定把低潮時不堪落淚的場面放進電影裡,把影像封存,也是向青春道別。
這天,我們約在立法院附近,太陽花學運發生的現場,她細細回憶當時:「我隔天早上到現場,就在外面繞,觀察地形,想怎麼進去,後來知道唯一路線是爬梯子。但進去沒那麼容易,我是跟獨立媒體一起進去的,我進去也很慌張,沒人跟你說怎麼走,也不可能有指標,一切都很慌亂,我找到陳為廷的那瞬間才放心,呼,終於可以開始了。」她口氣稀鬆平常,像在訴說一件童年發生的趣事。
台獨,可以概括我這個人嗎
粉絲長大了,把青春留在電影裡,裡面不只呈現平凡人的犯錯與成長,也映照出瘋狂造神的台灣社會。她說:「我不希望造神,但我也不自覺地在造神,最後我反省自己造神這件事。期待一個神,好像是人性,非常不可避免。我在片子裡坦露自己的不堪,很多觀眾覺得很勇敢,這好像也是在造我這個神,到底什麼是造神?」
談到被黏上的「台獨」標籤時,她激動了起來:「我不否認我有這樣的立場,但我只是這樣嗎?」她不甘心地說:「這可以概括我這個人嗎?那我過去的成長、背景和過程算什麼?如果這個群體知道我過去是怎樣的人,會不會認為我不是他們所想像的那種大聲疾呼的人,我就不是那群體的人?我不是為了迎合團體說出那樣的話,那是我真實的感受。」
走進立法院,傅榆說自己最懊悔的,就是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那晚她沒來到現場。她坦承當時一方面有工作,另一方面覺得社運沒有太大進展,因此有點意興闌珊。
也許我們的民主尚且年輕,整個社會滿是流連在燥熱青春期的粉絲。「就算有一萬個人討厭我,但只要有一個人願意看這部片,看它到底要說什麼,他們可能會發現那跟他們想像的不一樣,或許會讓他們不那麼受傷,那我們就有可能變成朋友,」她苦笑說:「我不想有太多敵人。」這時,我眼前沒有神,也沒有粉絲,只有一個渴望朋友的女孩。

傅榆小檔案

  • 1982年生於台北市
  •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 得獎紀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獲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 主要作品
    1. 2008年 《大家一起照鏡子》
    2. 2012年 《藍綠對話實驗室》
    3. 2013年 《我在台灣,我正青春》
    4. 2014年 《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
    5. 2015年 《完美墜地》
    6. 2018年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不曾消失的台灣省》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