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蹽溪」?就是徒步涉水渡過濁水溪,這是白沙屯媽祖進香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故事。在1952年橫越濁水溪的西螺大橋興建之前,媽祖進香只能涉水渡濁水溪;自從有了西螺大橋後,媽祖幾乎都會走橋上,讓整個進香過程輕鬆許多,唯一一次例外,那是在2001年,也是有35年轎伕經驗的陳弼宏印象最深刻的一年。
【與神同行番外篇】蹽過濁水溪,年年有機會

我問杜鴻志,進香多年最開心的是什麼?「每年進香都很開心,像是修行,對人生很有幫助。」那最難過的又是什麼?答案卻出乎意料,不是脫水中暑、體力透支,而是「我沒有蹽過溪!」







「以前都是口耳相傳,某某年代,某某時間,曾經有蹽溪,但都沒有人真正認識蹽過溪的人。」他說起自己經歷過一甲子以來唯一一次蹽溪,口氣依然平靜:「只有那次,我們頭一次有影像記錄,頭一次有這麼多人蹽溪。那要涉過濁水溪兩段水域,是相當危險的行為。」
那年轎班感應到媽祖不想走橋,而是要走橋下涉水。「媽祖蹽溪有個功能性,我們用肉眼看不出跡象,但祂就是渡人跟渡無形的東西。」他說的玄妙,但蹽溪的困難卻很真實:「濁水溪有30公分是爛泥巴,底下是流沙,你這個腳沒有跨越第二步,人站在原地會慢慢沉,沉到這個人不見,是蠻危險的。」
當時不會害怕嗎?「祂在那邊徘迴,我們不會害怕。其實都是相信媽祖,祂有所謂的一些兵馬(保護),我們的認知就認為,媽祖會保佑,所以不用害怕,要不然聽到(要跨越)那個水域,大家都嚇著了,有的人就不敢過去。」

杜鴻志回憶2001年,高二的他第一次參加媽祖進香,就幸運遇上媽祖蹽溪,「那年我先走在橋上,結果看著(媽祖)祂們往橋下走,我又不能往下跳,誰知道祂要蹽溪!」他口氣滿是扼腕:「我從小聽阿公說媽祖蹽溪的事,說以前沒有橋,媽袓蹽溪時水會分開怎樣的,唉!結果我遇到卻沒參與到,我當下就覺得很難過。」
進香第3天的下午,為了不錯過媽祖蹽溪的可能,我停在西螺大橋前等候媽祖神轎的動態。果然如杜鴻志所料,去程前往北港通常為了趕路,蹽溪機率很低,他樂觀地說:「沒關係,我就是有期待,希望有天能遇到蹽溪。」炎熱的天氣走在橋面上,我雖然沒有涉水,身體卻也被汗水浸溼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